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一、外部封閉隔絕養成中國人保守自封的心理

字體:16+-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華民族棲息生養於北半球的東亞大陸,屬於半封閉的大河大陸型地理環境。中國古代典籍對中華民族這片棲息地所做的較為確切的宏觀描述首見於《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這大約是戰國時期華夏族的“四至”觀,已相當明晰地概括了古代中國具有一麵向海,其他方向因“流沙”等屏障而難以逾越的東亞大陸的地理特征。[9]從古代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可以發現,古代中國一麵臨海,三麵為陸地,東麵是一望無際的、古人難以橫渡的太平洋,西南為難以跨越的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以及瘴癘彌漫的熱帶雨林,西北為茫茫無際、數百裏不見人煙的戈壁大沙漠,北方則為幹旱的草原、皚皚的雪地和西伯利亞針葉林。從地形上看,對於缺乏必要交通工具和手段的古人而言,這四麵都是難以逾越的障礙與壁壘,這既阻斷了中國古人向外部發展或與外部世界進行信息交流的行進之路,在心理上也阻斷了先民們向域外擴張、爭奪和探險的野心,也消磨或減弱了他們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與冒險的精神,致使中國人自古就形成了一種隨遇而安、好靜惡動、好和惡爭的心態,而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為性格內向、含蓄好靜、習慣容忍、依賴合作。這與古代的地中海文化和近現代的大西洋文化的開放型地理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與以古代希臘為代表的海洋文化相比較,希臘、羅馬、英國等都是典型的海洋國家,享有海運之便。由於這些地區的島嶼或半島腹地都較狹窄,南北緯度跨度小,物質資源相對匱乏,這便促成了他們向海外開拓、掠奪的野心。同時,作為海洋民族來講,長期靠海而生,麵對海洋隨時隨地不可知的異變,譬如台風、暴雨、暗礁和駭浪等,都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海洋民族的生存毅力和戰鬥力。他們幾乎每天都經曆著生與死的搏鬥,於是征服海洋、征服自然的冒險精神與鬥誌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這是一場為生存而鬥的永不可停息的抗爭,從而勇猛、競爭、創新、開放、外向也就構成了他們的民族性格,而表現在人際關係上為習慣外露、直率、好動、好鬥,具有冒險精神,性格獨立,崇尚抗爭。因此,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卻獨獨找不到海外擴張、征服世界的狂想,這也是與以商品交換、海外殖民擴張為致富手段的海洋民族和以軍事征服、戰爭掠奪為榮耀的遊牧民族的根本區別之所在。[10]黑格爾曾說過:“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勢使人合,山勢使人離。”也正如梁啟超所言:“海也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也。陸居者以懷土之故,而種種之係累生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