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二、真誠待人

字體:16+-

與人交往或處理人際關係時,我們首先要擺正或放正對待他人的心態,即以一種什麽樣的情感和態度來對待人際交往以及交往的對象。那麽,正確的情感態度是什麽呢?中國人提倡的是真誠待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最需要的,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回答,恐怕一個字最合適,真。要真心相見、真情相待、真言相勸、真行相助。而且這種“真”,是發乎內心、自然而然的,無做作之“秀”、無故顯之“態”。就是說,要想獲得人際和諧(真和),自己在情感上就得先是出自“真心”與“誠意”的。為什麽在待人態度上要做到真誠待人呢?這是由於中國人多相信,隻有自己先以誠待人,才能讓別人也以誠待己。如孔子認為,待人要先有一顆仁心,然後才可以行禮,否則禮隻是一種虛偽的形式。“非惟不足貴,且亦甚可賤”[24],“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不仁之人,無真性情,雖行禮樂之文,隻不過是增添了他的虛偽罷了。《孟子·離婁上》也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他認為,大自然的規律和現象是真實無欺的,對人也必須用“誠”去感動他們。楊中芳和彭泗清認為,在交往的初期,人際交往會繼續以及人際關係會展開,是有一定的先決條件的,那就是,雙方都基本“誠實”,願意遵循每一個場合的遊戲規則,不耍花樣。[25]要做到真誠待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要做到真誠地對待他人,首先個體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因為,要想別人對你友愛,你首先就要對別人友愛。《說文解字》中:“仁,親也。從人、二。”段玉裁注釋:“親者,密至也。從人二,相人偶也。言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偶,偶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鄭玄注《中庸》“仁者,人也”時所謂:“人,讀如相人偶之人。”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謂:“人偶,猶爾我親密之詞。獨則無耦,耦則相親。”這是說,從字源看,“仁”是用來稱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範疇。隻要有兩個人,他們之間就構成了一種社會關係;要想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要相互親愛、親近。所以,“仁”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正如《孟子·離婁下》所說:“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中有仁,就能愛人,能愛人,別人也能愛戴你;心中有了禮,能尊敬別人,別人也就能尊敬你。這告訴我們,愛戴和尊敬都是相互的。《墨子·兼愛中》也說:“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儒家認為,通過“仁愛”,社會最終會形成一種人與人的和諧關係,這也就是中國人非常推崇的“仁愛和諧”。這樣,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提倡在待人的態度上要遵循友愛與互愛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