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一、知禮守禮

字體:16+-

中華民族素稱禮儀之邦,講禮對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按照社會規範行事,用社會規範節製個人與社會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言行。從儒家的視角看,“禮”是行為規範。孔子認為,“禮”是做人的規範,是人們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的標準,沒有這個規範、標準,不按禮的要求去做人,人就不能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因此,《禮記·禮器》稱:“禮也者,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孔子進一步指出:“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他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處用禮約束自己,依禮而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人際交往中,要懂得禮貌、禮讓和禮儀。據《大戴禮記·勸學》記載,孔子說:“君子不可以不學,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把“禮”當作人們在社會上安身立命之本。重禮儀、講禮貌、尚禮讓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推崇的美德。因此,對於現代人來說,掌握一定的交往禮儀對於人際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要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

在和人交往時,我們要注重容貌打扮、言談舉止,待人接物要文明得體,這是尊重與禮敬對方的一種表現,也是確立良好交往關係的開端。在中國,以禮貌方式待人,如在與對方交往時,穿著、言行得體,尊重對方的風俗習慣,往往易讓人覺得你很尊重他,是給他麵子。用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話說,就是在交往初期,當陌生的兩個人由於種種機緣相識後,便走上了人際交往的起點。這時候的交往,中國人主要以“禮”為核心原則,做到有禮貌、有分寸,向對方表現出友好的人際交往行為,以暗示對彼此的尊重以及渴望進一步交往的意向。《禮記·冠義》雲:“禮儀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儀備。”荀子指出,人隻有知禮,才能免於粗野,成為文明之人:“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避違,庸眾而野。”(《荀子·修身》)隻有以禮待人,才能形成溫馨和諧的人際關係。《禮記》指出:“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曲禮·上》)自己對別人待之以禮,別人一般來說必定會以禮相報。正如孟子所言,“有禮者敬人”,而“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反之,“做事不以禮,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禮,弗之信矣”(《禮記·禮器》)。人與人之間不敬重、不信任,何來親和友睦。因此,“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成俗,非禮不備”(《禮記·曲禮上》)。沒有禮,和諧的人際關係就難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