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說:“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國家要有所發展,就必須常常保持與外國鬥爭必勝之信念。不僅僅是國家,個人也是如此。個人也應常常保持為四周之敵所困、與之鬥爭必勝的意誌,沒有這種信念是絕不會有所進步發展的。[15]中國人過於崇尚“和”,忽略了適度“競爭”在平衡人我關係與群我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個體產生壓抑,妨礙個性自由和個性發展,有時為了“和”,甚至有委曲求全或掩蓋矛盾之嫌,這又帶來了某些消極影響。
(一)易形成保守的心理
《論語·季氏》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些傳統文化的教導,導致中國人為人處事瞻前顧後,畏首畏尾,不敢挑戰權威,這是保守的思想觀念,缺乏開拓和冒險精神。所以,傳統社會鼓勵人們進取、創新的製度寥寥無幾,而鼓勵人們安分守己的言論和舉措倒是不勝枚舉。而許多曆史實踐表明,創新者、改革者往往都沒有好下場,而諸如“老好人”則被大肆宣揚。久而久之,中國人的創造力不斷衰退,造成了今天這個民族在創新領域的落後。古代社會同後來的時代相比,的確算得上一個“和諧”時代,但這種和諧是通過壓抑人的個體意誌、淨化人的欲望要求來實現的,因而是一種較為原始性的和諧。我們的先哲所倡導的“和為貴”“仇必和而解”在實際生活中已到了極度排斥競爭的地步,把和諧視為人類生存唯一可取的狀態,這不能不說是造成後來中國人缺少競爭意識、缺乏進取精神的重要原因。以排斥競爭來求得和諧,不僅消磨了個人的進取精神,而且還會造成社會的死氣沉沉、停滯不前。正因為如此,古代封建社會才發展得如此緩慢;也正因為如此,一旦競爭被引入這樣的社會中,從個人心態到群體心理都會感到難以適應。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這種沉悶的古典式的和諧必將被激烈的競爭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