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中國教育網絡輿情回應狀況中,有一些經驗和教訓值得總結和借鑒。大量的案例也說明,回應效果的影響因素多元,打好“組合拳”才能為負麵輿情降溫。
(一)科學預判輿情事件本身的嚴重性和影響力
教育網絡輿情事件的回應對策不能一概而論,輿情事件本身的性質對於輿情的發展態勢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首先,在案例分析中提到的問責類和爭議類輿情事件這一基礎類型劃分需要在第一時間把握,不同類別事件的嚴重性是有差別的。其次,在兩大類的劃分之下,輿情涉及的問題的利益輻射麵多廣,能帶來的影響有多大,事件解決的緊迫性如何等,都需要及時準確做出預判。輿情事件本身的嚴重性與影響力大小,決定著回應者投入情感的多少,回應力度的大小,甚至直接決定回應方向及內容等。所以回應者不能隻著眼於回應技巧,第一步應對客觀存在的事實性內容進行分析,這也為找準輿情焦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積極的態度避免輿情回應無效
回應態度隱隱約約,沒有實體感,但潛伏在回應的各個細節之中,一句話的語氣甚至一個符號,都可能讓輿情走勢峰回路轉。人的注意力資源有限,再加上接連不斷的新事件會讓網民的注意力轉移,上一波輿情總會消退,但不代表輿情回應是有效的。不論網民做出怎樣的反應,回應者都應該從始至終保持積極參與事件處理、還公眾真相的態度。另外,一些輿情事件有巨大的發酵“潛力”,輿情焦點最先僅限於當事人和事件的關鍵要素,隨著關注度增高,公眾“以小見大”,導致輿情焦點“圈層式”升級。例如,在多起涉師校園暴力事件中,輿情焦點會從當事人老師的作風問題,擴大至老師的職業道德問題,再到高層對老師隊伍的管理問題。回應態度若消極懈怠,其負麵影響不僅限於事件本身,更會帶來公眾對社會治理的失望。對於單個輿情事件的回應,相關部門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肩負著為同類輿情事件“背書”的使命,所以回應態度要盡可能積極、真誠,將問題消化透徹,以提高回應的有效度及公眾對相關工作的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