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卷

六、學習領域課程模式

字體:16+-

學習領域課程是20世紀90年代德國針對職業學校課程模式進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嚐試。20世紀90年代,德國不來梅大學技術與教育研究所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合作,提出了基於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課程理念和設計方法,被稱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整體化工作任務分析法(BAG)。以BAG為基礎的學習領域課程方案在德國經過幾年的試驗,於2003年得以廣泛推廣,成為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範式,是德國“雙元製”課程模式改革的產物。[10]在我國,自2006年國家開始進行高職示範校建設以來,學習領域課程就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學習領域”就是由學習目標描述的主題學習單元。按照德國職教課程專家的解釋,學習領域是建立在教學論基礎上的由職業學校製訂的學習行動計劃,它包括實現該專業目標的全部學習任務,通過行動導向的學習情境實現具體化。學習領域的組成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三部分。一般來說,一個職教專業的課程由10~20個學習領域組成。[11]

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是根據培訓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開發出來的,每一個學習領域都針對一個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首先,通過“專家—技術工人訪談會”的形式,開發出一係列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其次,對開發出來的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按照人的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由初學者到專家的成長規律)進行序列化;最後,某一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由幾個具體的工作任務組成,采用BAG對與具體工作任務相關的工作過程、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勞動組織、勞動工具及與其他工作任務的相互關係等進行分析,從中找出符合培訓職業的技術知識並破譯出隱性的工作過程知識,以工作任務為核心組織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