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以往推行普及小學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政府對以往急於求成的普及方法進行了總結反思,並於《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和黨的八大上都提出了在若幹年內有步驟地分批、分期普及小學教育的規劃,然而在“左”的思潮的幹擾下,也沒有得到落實。
“大躍進”時要求3至5年普及小學教育,15年普及高等教育。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原則和途徑是“兩條腿走路”,即國家辦學和群眾辦學並舉。在這一指示的鼓舞和推動下,群眾辦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是,對此沒有科學、正確地引導,反而走上了相互攀比、浮誇的道路。1958年小學在校人數比1957年增長了34.41%,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57年的61.7%上升到80.3%,這一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當時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能力,而且給教育質量的提高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大躍進”的思想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及中央的高度重視,開始反思以往急於求成的做法,普及小學教育進入了調整鞏固期。1959年以後,中共中央重新確定了教育工作的方針,要求在鞏固、調整和提高的基礎上有重點地發展。1961年,中共中央批轉的中央文教小組《關於1961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教工作安排的報告》中提出,當前文教工作必須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由於采取了上述方針,普及初等教育盲目追求數量的局麵逐步得到控製。1960年至1962年,小學在校生數大約下降了30%,學校內部管理得到加強,教育質量得到了提高。
1963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全日製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中共中央在《關於討論試行全日製中小學工作條例草案和對當前中小學教育工作幾個問題的指示》中,指出中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它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堅強的革命後代。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高低,不僅關係到能否把我們的後代培養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而且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水平。一二十年以後,我們新的一代的精神麵貌和知識水平將會如何,我國的科學文化將會達到什麽樣的水平,以及我們能不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和現代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在相當程度上將取決於現在中小學教育的狀況。因此,提高中小學的教育質量,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應該把它擺到黨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