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基礎教育學製改革方麵作了很多嚐試,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至今在學製改革方麵仍然存在爭論,雖然“六三”學製目前仍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這個環節占據一定的優勢,但許多地方已經開始試行“五四”學製及“九年一貫製”等學製。究竟哪個學製最適合我國的國情呢?恐怕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回答。“六三”學製自1922年開始在我國實行以來,的確顯示出了它的優越性,雖然在“**”期間遭到拋棄,但在改革開放以後,“六三”學製又在我國占據了優勢。但是又有人批評“六三”學製的小學階段時間太長,不適合學生發展,五年的時間足以修完小學的課程;而初中三年的時間又太短,學生的學習壓力太大,很難輕鬆地完成學業,也不利於素質教育的推廣。因此,又有地區開始試行“五四”學製。但“五四”學製的五年是否能讓小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呢?恐怕在邊遠地區很難實現,而且四年的初中究竟能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以往的實驗都急於求成,僅僅跟蹤到初中畢業,以初中畢業的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沒有繼續跟蹤,僅憑這個提高就武斷地說四年製初中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缺乏說服力。認真反思發現,我們的學製改革缺乏實驗結果的分析,缺乏整體的眼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以往的學製改革缺乏對教育根本目的的研究,往往為改革而改革。學製改革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要重視對於改革目的的研究。學製改革的直接目的當然是為了完善學製,但完善學製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口素質,培養人才。在過去幾十年的學製改革中,特別是“**”時期,沒有重視甚至忽略教育的根本目的,為縮短學製而縮短學製,竟然在相互攀比誰的學製更短,把手段當成目的,以至於學生成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