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民辦教育卷

一、恢複起步期(1978—1992年)

字體:16+-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是民辦高等教育的恢複起步期。這一階段,國家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決策,經濟建設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社會經濟的發展亟須各類人才和先進知識,但有限的公辦教育資源隻能部分滿足社會需求,這為社會力量進入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利契機;《憲法》和《關於社會力量辦學的若幹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文件則為民辦高等教育的恢複初步奠定了政策基礎。

在上述背景下,我國的民辦高等教育開始恢複發展。1982年3月,經原北京市成人教育局批準,由聶真、於陸琳、張友漁、劉達等著名教育家舉辦的中華社會大學成立,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成立的第一所民辦大學,被譽為“沒有圍牆的大學”。1984年,北京海澱走讀大學(現北京城市學院)成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所具有頒發國家承認學曆資格的民辦高校。1984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發文同意海澱區人民政府試辦海澱走讀大學,時任海澱區委書記賈春旺接見傅正泰等全體籌建人員,董事會決定傅正泰任校長。1984年8月,海澱走讀大學第一屆招收8個專業、282人,校訓確定為“改革探索,勤奮進取,艱苦創業,開拓前進”。1985年,海澱區委組織部批準海澱走讀大學成立黨支部,傅正泰校長兼任黨支部書記。

20世紀80年代初期,浙江省政協的一批老同誌倡議利用政協作為“智力庫”的人才優勢,創建一所麵向地方經濟發展的民辦高等學校。1984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下達《關於籌建武林大學的批複》,同意依靠省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力量籌建民辦的武林大學。1985年2月,籌建中的武林大學改為浙江社會大學;同年12月,省政協同意將浙江社會大學改為浙江樹人大學。同樣,黃河科技學院的創辦與發展也走過一段艱辛的曆程。1984年,鄭州大學教師胡大白用30元開辦“鄭州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輔導班”。1985年4月,第一期學員自學考試成績平均合格率高達87%,教學成果一鳴驚人,被《光明日報》讚譽為“全國自學考試的一麵紅旗”。1989年學校提出“辦一所國家承認學曆的民辦大學”的構想,開始進軍專科學曆教育。此外,上海民辦前進進修學院、私立華南女子學院等一批民辦高校先後成立,成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改革開放條件下迅速崛起的縮影。1987年7月20—21日,紐約《美洲華僑日報》以連載方式報道了“中國教育界傳奇人物”、上海民辦前進進修學院院長、年過花甲的蔡光天先生依靠民主黨派的力量,以100元人民幣起家,從1983年1個專業、300餘名學員發展到4個專業、1.6萬餘名學員這一龐大“家業”的事跡。截至1993年年底,經國家教委審批備案的民辦高等學曆教育學校有10所(其中普通高校7所、成人高校3所),社會團體與政府部門或企業聯合開辦的高等學曆教育學校有40餘所;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的培訓、輔導、助學性質(隻發寫實性結業證明而不發學曆證書)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有500餘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