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五)教學手段的發展變革與教學信息化的持續推進

字體:16+-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與科學技術發展緊密相關的學校教學手段,在種類上由單一走向多樣,在形態上由物化到信息化。40年間,一批學者圍繞教學手段概念、發展曆程、選擇應用原則等問題展開了持續深入的探討,深化了對教學手段的學理認識,科學把握了教學信息化的基本原理,合理確定了教學信息化的價值規範與實踐策略,有力地推動了教學信息化進程。

1.教學手段變革的基本曆程

1978年以後,我國在社會各個領域實現撥亂反正,教育教學開始從一片廢墟中重建起來。在基礎教育領域,師生迅速恢複正常上課,教學設施設備也迅速得到改造、充實。由此,教學手段的開發應用也重新開始起步。

事實上,40年來,國家對教學手段的開發應用始終都非常重視,始終都在大力提倡並有明文要求。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製訂加速發展電視、廣播等現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這是多快好省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途徑,必須引起充分的重視。”這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變革吹響了號角。教育部繼而提出“電化教育要重新起步”,開展電化教育的學校要實現“兩機一幕”(錄音機、投影器和教學銀幕)進課堂。由此,在一些有條件的城市學校,錄音錄像和電視教學係統、計算機教學係統,甚至衛星傳播教學係統率先進入教學領域,對當時發揮教學整體效益、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關鍵作用。

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1984年,鄧小平在上海視察時又指示“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這迅速地推動了全國範圍內計算機教學的熱潮,中小學教學手段變革自此加快了步伐。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要“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教育和學校電化教學,推廣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抓好教育衛星電視接收和播放網點的建設,到本世紀末,基本建成全國電教網絡,覆蓋大多數鄉鎮和邊遠地區”。當年,國家教委還特別針對中學發布了《中學理科教學儀器配備目錄》,列出了學校完成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基本的儀器設備條件,指導教育部門和各級中學配備教學媒體。2000年,教育部又發布了《中學理科教學儀器配備目錄調整意見》。這為學校按班額、按人頭配備教學媒體提出了切實的要求。1994年,國家教委還頒布了《高等師範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明確要求教師掌握投影片的種類和製作、錄音教材製作,以及將各種媒體有機組合,對教師提出了熟悉掌握、恰當運用教學手段的要求。從此,教師改變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書匠角色,投入到對現代教學媒體的積極探索中來。1998年,教育部電教辦在《世紀之交現代教育技術工作的思路》中也明確指出,要繼續普及和用好常規教學技術媒體。上述這些規定給中小學教學手段的變革與探索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近些年來,在此思想與要求的指引下,全國範圍內探索教學媒體與教學活動相整合的改革與實驗也相繼鋪開。比如,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實驗研究、小學數學係列學具應用實驗研究、中小學素質教育中多種教學媒體綜合運用實驗研究、運用“幾何畫板”革新數學教學的實驗研究等重要研究項目相繼展開。這些實驗研究對於完善教學媒體理論、提高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更新人們運用教學媒體的觀念,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