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一)關於課程改革的方向

字體:16+-

課程改革的方向問題一度引發爭議。[24]圍繞課程改革方向的爭論,讓我們看到課程改革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麵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當前的課程改革有點迷失了方向:懷疑現代化的追求,希望尋求不同於現代化的另一條道路;想徹底和現代觀念斷裂,進行史無前例的概念重建和課程創新。我國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新階段。課程現代化建設麵臨嚴峻挑戰。課程改革究竟該朝什麽方向走呢?這一問題困擾著眾多關心課程發展的人。

4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基本保持了一貫性,這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工作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狀況,努力改變課程不適應時代和學生發展需求的方麵,實現課程的現代化。尤其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這一方向都是很明確的,課程現代化的進程也非常健康順利。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仍然存在輕視教育、輕視人才的錯誤思想,加上改革開放環境下國外人本主義、實用主義、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思潮洶湧而來,一股以輕視知識為特點的教育思潮在我國教育界悄然泛起。21世紀的課程改革也受到這樣一種思潮的影響,在大方向上出現一些偏差,逐漸偏離了現代化的軌道。然而,課程實踐仍按自己的步調繼續探尋著課程現代化之路,指導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課程實踐各行其道,課程改革的方向開始複雜多樣。在課程改革是堅持走現代化道路還是走後現代道路上,人們遇到了困惑。

我國的課程改革應該堅持走現代化道路,這是有實踐依據和理論根據的。

首先,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以現代化為中心任務。社會各項事業仍在現代化進程中,課程改革亦不能例外。後現代思想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者基於本國社會各方麵高度現代化的實際,對現代化進行反思的批判性成果,這些成果也不乏真知灼見。雖然它對我們科學地進行課程改革不無借鑒意義,但不能成為指導我國課程改革的理論,我們有自己的國情和發展道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成就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增強,但是,社會各項事業的現代化水平還較低,現代化仍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教育事業的主要社會職責就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人才,課程也應為培養現代化人才而設計和實施。這一基本方向應該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