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五)全國掀起了學校課程建設的熱潮,學校課程進入整體建設階段

字體:16+-

在2001年以前,學校課程管理權主要在國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構。2001年,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製,在課程計劃中預留了一定比例的課時給地方和學校自主安排課程。由此,中小學校獲得了一定的課程開發權。很多中小學投入到校本課程開發領域,在全國掀起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熱潮,催生了不計其數的校本課程,為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和學校的特色化建設做出了貢獻。近年來,隨著校本課程開發熱潮的減退,人們開始意識到校本課程的開發存在很多問題和局限性。其中,忽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或割裂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之間的有機聯係是最大的問題之一。一些學校又開始探索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也有一些條件好的學校基於學校的育人目標和辦學特色,整體規劃學校課程體係。“學校課程建設作為中小學課程建設的新動向、新階段,日益顯現出整體化、精細化、協同化等新趨勢。”[23]

中小學積極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的成果顯著。首先,學校開發了很多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新課程。比如,非遺文化傳承類的課程、各種手工勞動課程、特色的體育與藝術類課程、思維開發類課程等。其次,學校管理者在學校課程管理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些學校成立了課程研究和課程管理機構,由專人進行課程管理。再次,管理者的課程規劃意識增強,規劃和研發能力大大提高。最後,教師們課程建設的自覺性提升。課程的關注者由過去的教材編寫者或課程研究人員擴展到了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