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課程與教學卷

(一)學校課程恢複重建

字體:16+-

1.“**”結束後,鄧小平同誌親自抓教育工作,責成教育部恢複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全國統一教材的編寫

“**”期間,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一片混亂,“**”前編寫的教材被視為“封、資、修大雜燴”;負責課程與教材研發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被汙蔑為黑據點,被勒令撤銷”,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自編的教材。這些自編教材大多片麵突出政治和聯係實際,嚴重削弱了係統知識的教學。“幾乎所有教材都有大量牽強附會、‘穿靴戴帽’、同本學科知識毫無關係的內容……數理教材大多采用‘典型產品帶知識’,物理教材結合三機一泵(拖拉機、柴油機、電動機、水泵)講物理知識;化學教材用大量篇幅講土壤、化肥、農藥;生物教材主要講三大作物(稻、麥、棉)一頭豬;數學教材中會計、測量、視圖的知識占很大比重。上海、遼寧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學、生物課程,改設‘工業生產知識’‘農業生產知識’課程。”[3]

“**”結束後,鄧小平負責教育戰線的撥亂反正,他一開始就敏銳地抓住了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教材問題。他在1977年就強調指出:“教育製度中有很多具體問題。一個是學製問題。是否恢複小學五年,中學五年,以後再進一步研究。現在意見還不一致,這關係不算太大。關鍵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現代科學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4]

教育部馬上組建教材編寫工作組,進行統編教材的編寫。據教育部原副部長浦通修同誌的回憶,當時的教育部真是一副爛攤子,亂糟糟的。原來編教材的機構和人員沒有多少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原班子早已發配到外地。時任黨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同誌果斷地指示:“要組織一個很強的班子,編大中小學教材。”“教材要組織專門班子編寫。”根據鄧小平同誌的指示精神,教育部黨組為盡快增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力量,以適應編寫教材的急切需要,報請中央批準從各省、市抽調一批編輯出版幹部。鄧小平同誌看到這份報告後,很快就做出了明確批示,指出:“編好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要有足夠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他還指出:“教育部要管教材,不能設想我們國家沒有統一的中學教材。”在鄧小平同誌的親自關懷下,教育部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從全國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抽調了大批幹部,連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幹部共200餘人,以“全國中小學校教材編寫工作會議”的名義,按中小學學科,分12個編寫組開始工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