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文明積累和下一代教育上,我國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初,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有了學校,道德倫理與射箭這樣的軍事技能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到公元前17世紀的商朝,學校教育製度初見雛形,學校教授的內容除了道德倫理和軍事技能外,還開始進行讀寫算等基礎文化的教學。約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西周建立了由小學和大學兩級構成、政教合一的完備的官學體係,並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具體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其中,“禮”是政治倫理課,“樂”是綜合藝術課,“射”和“禦”是軍事訓練課,“書”和“數”是基礎文化課。西周時的科技成果也很豐富,但是當時的貴族們比較鄙視這些知識,認為學習這些東西與他們的貴族身份不相稱,所以在西周的官學裏,我們看不到科技教育的內容。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曆史時期,社會上出現了“士”這個階層。“士”階層中有文士、武士及文武雙全之士。有些是失去世襲職守的貴族,有些是通過讀書新興的知識分子階層。當時的王公貴族盛行養士之風,士階層的人思想自由、行動自由,並且身價很高。年輕人紛紛入學讀書,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士,私學因此興起並得到發展。到春秋末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成為當時最著名的私學學派。
儒家私學的學習內容主要是“六經”,具體包括《詩經》《書經》《禮經》《樂經》《易經》《春秋經》。“六經”在教育史上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套較完整的教科書。後來《樂經》散失,隻留下“五經”,“五經”在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中一直作為最基本的教材,沿用了兩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