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關鍵數據與國際比較卷

第三節 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衡量

字體:16+-

如何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通常而言,對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考察很少采用絕對值。這是因為支出水平是一個相對概念,采用絕對值來評判多或少並不具備比較的意義,同時對這一指標的考察還需要考慮縱向的年度對比,以及橫向的地區或國家對比,以消除物價、貨幣等因素的幹擾。因此,對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考察,通常會使用比例這種相對的概念進行。

具體來說,一般學界會采用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以及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這兩個指標來考察公共教育支出水平。

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是國際上通行的用於衡量公共財政投入教育領域的資金總量指標。一般認為,國民生產總值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性指標,用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探討教育投入水平可以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如年度間的比較、國際比較等。因此,在討論教育投資問題時,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3]

在我國的教育經費統計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是反映公共教育支出的主要指標,因此,考察公共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國內一般采用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指標。

衡量公共教育支出水平的另外一個指標是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這集中反映了一國或一個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一、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

早在1993年,為了保障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已經將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國家教育經費投入努力的衡量指標,並提出要在20世紀末達到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4%的目標。然而,這一目標卻花了近20年,一直到2012年才實現。圖5-7是我國1992—2016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