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逐步走向“大眾化”。改革開放初期,高等教育資源有限,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競爭異常激烈,隻有“精英”才能夠上大學。而1998年高等教育財政製度改革和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數量後,高等教育日益趨於大眾化。常用的判斷高等教育所處階段的指標是毛入學率。所謂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的是高等教育中的在讀人數與適齡人口數(一般指18~22歲的人口數)的比值。一般而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15%時,被認為是精英教育階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處於15%~50%時,被認為是大眾教育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大於50%時,被認為是普及教育階段。所以,從圖2-8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情況可以看出:1990—2001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一直低於15%,說明這一階段為精英化的高等教育階段;2002—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但低於50%,說明這一階段為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階段。因此,1990—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攀升,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漸走向大眾化。
圖2-8 1990—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變化
在高等教育整體擴張的過程中,高等教育體係內部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主要體現為普通高等本、專科教育人數的比例變化,研究生的人數變化,高中升學率(即高考錄取率)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今後高等教育體係的健康發展和持續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普通高等本、專科教育人數的比例變化
高等教育擴招的過程中,本、專科比例經曆了一個先下降後上升的變化過程。1997—2002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比例始終高於50%;2003—2008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比例一直略低於50%;2009—2016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比例一直略高於50%,但不會超過55%。這清楚地說明,在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初期,本科教育的擴張占據主要力量,隨後專科教育的擴張占據主要力量,直到2009年後趨於穩定,並一直保持著本科教育比例微微高於專科教育比例的狀態。圖2-9是1997—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比例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