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中教育卷

四、課程的新樣態應高度關注

字體:16+-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課程改革中出現了綜合課程、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選修課程等新的表述和實踐樣態。這些概念基本上來自發達國家,是國際上成熟的經驗。

綜合課程之所以在我國受到歡迎,是因為我國傳統的課程體係以分科設置為主,分科課程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國外的綜合課程綜合學習,科學、技術、社會(STS)等課程早有一些改革成果。但在1987年,東北師大附中才開始了綜合課程的試驗,此後,遼寧實驗中學、上海師大附中也進行了綜合課程改革,積累了一些經驗。首先,合理設置綜合課程,能改變我國過去學科門類多、學生負擔過重的局麵,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其次,能克服過去界限森嚴的分科課程下學生養成的片麵知識觀與單一的思維模式;再次,有利於學生掌握普及性與基礎性的知識,為學生將來發展奠定好基礎;另外,有利於學生掌握綜合化的知識與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上海的課程改革實驗設置的“社會科學基礎”和“自然科學基礎”,就具有打破學科界限,強調知識之間的聯係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廣東省在綜合文科與綜合理科課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績也在國內居於領先水平。

近年來,在國際上流行一時的科學、技術、藝術、工程、數學(STAEM)、創客(Mak-er)等綜合課程也在我國高中學校有較大影響,這些改革應該得到鼓勵和支持。

總的來說,活動課程在高中課程改革中是熱點也是難點。我國課程結構單一,學科課程一統天下,不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也不符合培養合格的跨世紀人才的目標。將活動課程納入課程體係,與學科課程相輔相成,是全麵貫徹教育方針,向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活動課程區別於學科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1992年國家教委頒發的課程文件第一次涉及活動類課程,將活動類課程規定為晨(夕)會、班團隊活動、體育鍛煉、科技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校傳統活動。此後,學術界討論較多,學校的探索也層出不窮,活動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自主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彌補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顯然,課程組合、呈現、實施的新樣態來自於學校、課堂、校長、教師和學生,課程改革決不能等待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指令,要在實踐中勇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