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教育結構改革
本書第一章中已經回顧和分析了改革開放初期中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政策。1978年4月22日,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應該考慮各級各類學校發展的比例,特別是擴大農業中學、各種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比例[1]。由此,中等教育結構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教育改革的重頭戲。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於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的通知》[2]促進了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普通高中的改革。在後來的發展進程中,有一部分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為高等專科院校,其餘的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以招收初中畢業生為主,正式被納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文件實施10年之後,我國高中階段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占高中階段招生總數的比例,已超過半數,達到50.3%。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來中等教育結構單一的局麵,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並行的格局。
1982年8月,教育部將中等專業教育司改為職業技術教育司,負責管理中專、職業學校和農業學校。1983年5月9日,教育部、勞動人事部、財政部、國家計劃委員會《關於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為我國中等教育結構大規模的調整做好了準備。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的發布,將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製改革的重點。文件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沒有這樣一支勞動技術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文件認為,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整個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職業技術教育局麵沒有打開的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就業者的政治、文化、技術缺乏應有的要求,在於曆史遺留的鄙薄職業技術教育的陳腐觀念的根深蒂固,為此一定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變這種狀況,力爭職業技術教育有一個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