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育的基石建立在人性向善的價值期望之上,雖然美好,但卻可能是脆弱的、不可靠的,缺少對抗堅硬現實問題的韌性和可能的力量。把教育的基石建立在現代社會基於普遍認同的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規則之上,樹立人人平等的社會理念,承認每個人的獨立性,建立人與人之間不可剝奪的正當邊界,以此作為尊重與信任的基礎,看起來降低了起點,一點也不詩意,但卻更實在。盡管我們現實中周遭的個體可能表現出各不相同的人性資質,但隻要我們樹立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規則意識,保持人與人相處的邊界,我們照樣可能尊重、信任他人,並且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好友肖川近年來近乎執著地呐喊“人性向善”以及以之為起點的對人的尊重和信任,堅決反對教育中的灌輸、奴役、規訓、模塑、歧視,倡導一種主體的、人本的、尊嚴的、信任的教育品質,其《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可謂這種教育理念的殷殷敘說。肖川詩意的言說,**的呐喊,睿智的思索,為沉寂的教育學吹來了不隻是一縷和煦春風,更是一種關切現實教育問題的嶄新姿態。
肖川許多發自肺腑的灼見,我都是心悅誠服。我也曾這樣寫道:“當我們在教育中言稱人性善時,並不是表達對人性的一種純事實的客觀描述,而是表達我們對人性善的一種美好的向往和企盼,肯定每個個體的內在向善性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我們才可能真正發自內心地去信任個體,並且尊重每個個體存在的價值與尊嚴,我們才可能想方設法去激勵、充分發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人性的豐富性,使個體人性、人情、人格得到全麵涵蘊與自主生成,在教育中努力彰顯一種民主、平等的教育精神,使教育活動體現出積極、樂觀、明朗向上的精神氣質,或許這就是教育的真義之所在。”我原本一直對這種由美好的人性期待而生長出來的美好的教育期望深信不疑,但近年來,我逐漸地開始懷疑,我們是否找錯了方向?我們美好的人性期待和教育設計是否又成了對曆史與現實之中的深層問題的遮蔽,甚或是更重要的問題的遮蔽?現實教育的問題圖景是否果真如我們所說?美好的人性期待是否是開啟我們今天教育問題的關鍵鑰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