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知識與教養之間

愛的節製與審慎主體性的培養

字體:16+-

我們常說不能溺愛,但生活中卻有著太多的溺愛、盲目的愛。溺愛的關鍵是什麽?溺愛到底有什麽問題?溺愛表現上是全心全意地愛對方,但其實卻是以愛者為中心,更多的是滿足施愛者個人的意誌,表明其是個能愛的存在,或者說向世界證明其能愛,並不是從受愛者的主體需要出發,這種無節製的愛導致對受愛者主體意誌的淹沒。說白了,溺愛就是一種典型的占用性的愛,表達的是施愛者的主體意誌,目的是占有,改變或控製受愛者。

這種愛類型在中國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的表達是很典型的方式。父母對於子女的愛是沒有節製,什麽事情都要包辦。表麵上是種愛,其實是淹沒兒女們的主體意識。子女身上出現的任性、過於嬌氣等品質,乃是因為缺少一種清明的理智,而清明理智的欠缺正來源於父母無節製的愛。

可見,愛不是一個簡單的詞,並不是有了愛就是一切,就好比自由,“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之名”(盧森堡)。愛也一樣,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害”是打著“愛”的名義。

古希臘的節製其實很有意義,與審慎很有必要的聯係一起。節製意味著一定的秩序、規律來調節行動的方式。聖經有句話講得好,要做世上的光,但更要做世上的鹽。做光要把燈光放在亮的地方,要能夠照的更遠。當然我們現在做光的很多,做鹽的卻很少。做鹽,意味著你在愛他,但是你的愛沒有成為他的累,而是默默地滋潤他的心靈的世界。從施教者而言,真正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對受教者發生影響,促進他的健全發展,但我們又要讓他沒有感覺到施教者的痕跡,就好像他在自然發展一樣。

我們通常說要促進兒童主體性的發展,兒童主體性的發展當然十分重要,是教育的基本目標。關鍵在於,我們需要什麽樣的主體性,決不能把主體性和兒童的主體意誌等同起來。主體性本身是生成的,是麵向未來的,是開放的;而主體意誌是現存的、實存的。健全的主體性,恰恰是要適當地節製兒童的主體意誌。在這個意義上而言,教育真正的目標指向乃是兒童健全的主體性,這種健全的主體性其恰恰內含著兒童的主體意誌的節製,或者說培養兒童健全的主體性實際上是培養審慎的、節製的主體性。但現實中,我們往往把發揮兒童主體性等同於放任兒童意誌的展現,這其實是對主體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