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故事的世界是單調蒼白的,沒有美德故事可述可聽的人類生活是不值得欲求的。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專家威廉·貝內特精心編織的《美德書》,貝內特試圖在理性主義現代性道德情結如此深重的道德文化中,“重敘美德的故事”,讓孩子們在傾聽美德故事的過程中,“逐步成熟起來,幫助他們早日走出搖籃、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並自律地走向社會,走進公共世界”。講故事幾乎是人類早期文化精神生活的基本內容,是文明傳遞的基本形式。今天,當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忙碌,當孩子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地為電子遊戲、為缺少生命意味的時髦玩具所替代,美德故事也不再是父母與兒童之間交流的必要內容,而由電視傳媒替代人與人之間的故事生活,而我們的孩子們恰恰可能慢慢失去對美好道德的真情感受。
彭榮輝,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的語文教師,因為偶然的機緣,在絞盡腦汁之餘,尋出兼班主任之職時每日下午放學後十分鍾的夕會時間,來作為自己努力的陣地,為孩子們滿懷**地苦心經營,終成“夕會故事”專題係列。
在其故事的溫潤之下,孩子們的表現超出了想象,正如作者所說:
當許多問題真正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的時候,其成效卻遠遠地超過了我的預想。你看,說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第二天,我抽屜裏的紅領巾便完璧歸趙了;說了《學會守時》之後,早晨遲到的現象也幾乎沒有了;說了《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話》,課上課下,也鮮見有同學隨意打斷別人的話了;有了《一秒鍾=兩個星期》,同學們愛護公物的自覺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更有甚者,漸漸地,孩子們自己也積極參與到了故事中來,如我一般,也成了一個個的演講者了。至於故事本身對於孩子們的寫作方麵的較大影響,則是我後來才發覺到的。因為故事的潛意識裏所滲透著的思想:留心周邊真實的點點滴滴,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常會因你的有心而變得美麗和精彩!於是,我說得多了,孩子們耳濡目染,竟也成了一個個有心的人,不但學會了觀察和體味平凡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且還自發地將一些見聞以日記的形式整理出來,而成了寫作的很好素材。於是,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故事的價值,顯然已遠遠地超出了我的初衷,而不僅僅局限於讓孩子們知道如何做人這麽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