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俊人先生曾在《讀書》(2001年第6期)上撰文介紹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專家威廉·貝內特精心編織的《美德書》,貝內特試圖在理性主義現代性道德情結如此深重的道德文化中,“重敘美德的故事”,讓孩子們在傾聽美德故事的過程中,“逐步成熟起來,幫助他們早日走出搖籃、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並自律地走向社會,走進公共世界”。講述美德的故事,真的能有這麽重要的意義嗎?美德故事何以在孩子們的心中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感?
確實如此。正如萬俊人先生所說,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係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來得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比之於強理性設計的、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倫理,以講故事為主的敘事倫理以真實情境和人的或神的以及擬人的真實命運,或帶有複雜倫理衝突的倫理境遇來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讓我們在一種切身性的真實可感的倫理境遇中去把捉倫理的脈絡,體會倫理與生命的深深糾纏,由此而發生與個體當下生命處境的真實關聯,德行質素浸染人心,讓個體生命自然地切入倫理敘事的纖纖脈絡之中。
規範倫理一般具有對於個體的直接規範性和威權性控製,與之相比,敘事倫理對人的規範與控製是無力的,甚至是無意的——它無意於向你作某種神聖的道德宣教,它隻是一心一意地敘述它的倫理故事經緯,它在意的乃是故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深處的細微的生命痕跡,它在意的隻是讓故事成為故事,成為娓娓動人的敘述——正是因為它的無力和無意,敘事倫理才帶著生命倫理的淺淺印痕走進說者與聽者的生命空間,去喚起另一個生命世界之中的倫理衝撞,勾起另一個生命與倫理的血肉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