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一天,某中學的學生在上學的路上遭遇車禍,死兩人,傷三人。為此,教育局火速下令各中小學學生一律不準提前到校。接到通知,學校立刻宣布,學生歡呼雀躍。路上,有幾個同學遺憾地說:“哎,他們怎麽不早點死呢?否則我們也不需要吃那麽多的苦、受那麽多的罪。”學生的無情真讓人欲哭無淚。
案例二 某校一班主任工作兢兢業業,愛生如子。可就在中考前幾個星期突然病倒,被確診為“肝癌晚期”,彌留之際,她多麽希望能再看一眼自己的學生。為此,校長發動全班學生捐款,為她買點禮品,並利用星期天去看望班主任。可哪裏知道,學生表現出一臉的冷漠和不情願。有的同學私下嘀咕道:“我沒錢,上次已經捐過了。”有的同學說:“我不去,星期天還要去補課。”有的同學說:“星期天我要去親戚家吃飯。”有的同學說:“我不去,聽說這病會傳染的。”還有的同學竟然幹脆說:“反正就要死了,以後也不會再教我們了,不去也罷。”冷漠,可怕的冷漠。
這種案例在今天並不少見。幸災樂禍,甚至落井下石,這種行為的出發點是他人與我是沒有關係的,或者說他人與我的關係隻是一種功用的關係,如果說他人對我有價值,那跟我就是有關的,這就是他人的使用價值化。這實際上是唯我論的、極端利己主義的生命姿態,正是以自我中心的、利己主義的生命姿態導致了冷漠行為的發生。問題在於,這種利己主義的生命姿態的依據又是什麽?
我們今天的孩子們更多地生活在個人的感官經驗之中。基於生命自然的快樂原則成為生命的基本原則,快樂是以肉身感官為載體,這導致審美愉悅中的感性主義。與此同時,他們思考問題總是從自己所能看得見的利益出發,形成思維中的俗世化的經驗主義,孩子思考問題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和自幼形成的生命習慣。正是基於感性審美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之上的利己主義生命姿態導致孩子們絲毫不顧及他人,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不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