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而我隻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的這首詩,我十分鍾愛,我不止一次對這首詩做出了自己的解讀。最讓我縈懷的是其中對幸福的一種溫暖、恬淡而悲憫的看法,特別是對陌生人的祝福,“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而“我隻願麵朝大海,春暖花開”,每次讀到這裏總是有一種深深的悲愴感。
我一直在思考幸福如何可能的問題,可以說從我進入教育研究開始,就在觸及這個問題,隻不過早些年的思考有些表淺而浪漫。隨著個人思考的深入與個人周遭人事的漸漸領悟,慢慢地,我對幸福問題的認識有了質的轉變。特別的,當幸福成為一種口號與標簽,我們就不難看出,其實,我們已經在遠離真正的幸福問題本身。
人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每個人都麵臨著兩個世界,隻不過不同的人兩個世界在個人生命中的意義不一樣:一個世界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及的世俗世界,還有一個就是高於日常生活世界之上的精神世界,或者說理想人格世界。如果我們純然隻是作為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存在,那我們就是純然的物性的存在,也就是柏拉圖所講的“豬的城邦”的生活的存在。但實際上我們總會有適當地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人格世界,在那裏我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世界的諸多限製,而顯現為一種純粹的精神存在。也正因為我們有兩個世界,我們的肉身置身於世俗世界之中,我們的人格精神可以適當地超越出來。所以,我們可以不簡單地受製於周遭的環境,而表現出我們對於環境的獨立,從而顯現出我們作為人之格的存在。而恰恰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多變的,充滿著變數的,充滿著各種衝擊、**、迷亂、困境,如果我們沒有高於日常生活之上的獨立人格世界,我們的生活與情緒就會全然受製於環境,我們就不可能獲得我們作為人之格的獨立性與完整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