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的世界中,沒有神,也沒有獸。那麽,讓我們大家同在這個世界中,好好地做“一個人”,讓我們每個人不僅把自己當“一個人”,也把他人當“一個人”,讓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時刻有“人”。特別地,讓我們那些大談“以人為本”的專家們心中有這樣一個平凡的“人”。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中,從來都是教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要當“某某家”,要活得有“價值”和“意義”(當然是相對於宏大的社會主題)……我(不隻是我,應該是我們)的思維慢慢地就被這種宏大的價值理想所浸潤,慢慢地就同化於這種人生追求之中。慢慢地,在我們的道德視界中,隻有像雷鋒、董存瑞、劉胡蘭那樣,隻有心裏時刻隻裝著別人、集體、祖國,隻有每個行為都指向對社會的貢獻,隻有艱苦樸素、埋頭苦幹、“老黃牛”精神、“釘子”精神,隻有一切行動聽指揮,才是道德的,否則就是個人主義,就是貪圖享受,就是小資產階級,就是“自由主義”。
不知是否自己太笨,我的啟蒙真正說來,應該是在大學畢業之後,隨著讀書的視界慢慢打開,隨著《讀書》《書屋》《隨筆》《東方》等雜誌逐漸浸染於我的生活空間,隨著亞裏士多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巴赫金、柏克、托克維爾、尼采、哈耶克、魯迅、胡適、顧準、沈從文等人逐漸惠臨於我的心靈,我才慢慢地明白,世界原來並不全然如此。
讀到劉小楓的《紀念冬妮婭》,應該說,正是冬妮婭無辜而冰冷的眼淚滴醒了我朦朧之中的啟蒙。我重新翻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梅益譯,1949),找到那段心顫的對話:
冬妮婭懷著深深的憂愁,凝視著金黃的斜暉,說了:
“難道我們的友誼,真的就像這落日的殘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