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去株洲南方中學給班主任老師作一次關於道德教育的講座。回來的路上,同車的一位地稅局的朋友問我是講什麽問題,我說是講道德教育。他隨口而出,現在還需要道德教育嗎?你怎麽講道德教育?言下之意,大抵有兩層:一是社會中實際流行的是跟道德完全不搭界的行為方式,還有必要講道德教育嗎?二是那種大而空的道德教育方式還有人聽嗎?其實,這不止是他一個人的說法,這很可能在今天已成為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甚至,在不少人的眼裏,談起道德,就嗤之以鼻,道德一詞在頃刻間似乎成了嘲笑的對象。
近年來,對道德理想主義的反思,促使我對那種高蹈的道德家的教化姿態深懷警惕,同時也對日常生活中不時流露出來的理想主義的道德教育情景心存幾分芥蒂。這個世界不應該再成為少數道德理想家的實驗場,個人生活並不隻是為了去達成道德家理想之中的非如此不可的生活樣式,而應該更多地成為每個人自主、平等地創造、追求、實現自我幸福生活的家園。但是,當“道德”在社會生活中不時地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當人們正在為自己徹底脫掉道德麵紗而沉迷於肉身狂歡之時,我又不由自主地生起另一種憂思:我們可以,而且應當走出那種理想主義的道德教育方式,但社會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真的就可以視道德如敝屣了嗎?
當我們把道德理解為吃苦、奉獻,我們忽視了道德精神乃是個體自我完善的基本路徑。生活在道德的嗬護中,我們的靈魂得到安寧,正是道德我們的心靈才可能詩意地棲居。當我們對周圍的一切,比如貧窮、不義、苦難都麻木不仁的時候,當我們的視線一個個都停駐於個人生活的狹小空間的時候,當我們沉溺於個人的享受、縱欲的狂歡的時候,我們的詩意棲居何來之有?“人是目的”也是時下被廣泛征用的一句話,但我們不要忘了,道德的本質乃是人類理性精神的自律,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正是強調人作為理性的存在以實現自身基於道德法則的善良意誌,實現自我理性的自律為目的,它所反對的是把個人作為他者支配的手段,並不是以個人感性的幸福為目的,恰恰個人對自身感官欲望享受的沉溺會讓人失去自我人生的目的。當康德深情地稱頌“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時,在他的視界裏,道德是一個多麽崇高、美好的字眼,它簡直就代表了人類的全部尊嚴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