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爾乃世之光”到“真光即愛,愛即真光”,不變的是真光文化的一脈相承,這種文化紮根於學校深厚的曆史土壤,具體表現為愛的文化、行的文化、創造的文化等。它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使命,鼓舞真光教育者傳道授業,激勵真光學子成為有用之才。
真光中學2009屆高三某班有一位方同學,是班上的“理科王”,理科成績很好,但英語成績平平。為此,他一直苦思,也常向班主任嚴美棠老師請教方法。嚴老師除了給他指點方法外,還利用課餘時間為好學的方同學答疑解惑。高三的整個學年,每天傍晚6點半到7點,在這個班的課室走廊裏,嚴老師都會與方同學及幾位愛好英語的學生一起研究題目,成為了高三年級的一道“風景”。
“我是在真光中學成長的,在真光中學‘行的文化’‘愛的文化’的熏陶下,逐漸找到了自己事業上的方向。”總是一臉甜美笑容的嚴老師這樣說道。
在教育界同樣有這樣一句話:“一流的學校靠文化。”但是如果真的探究起來什麽才是文化,怎樣的學校算是有文化的,文化又怎樣為一所學校的生息繁衍提供養分和力量,卻並不容易說得清楚。而像嚴老師這樣一位又一位優秀的真光教師,用實際行動做出了生動的解答。他們自己,也正是得益於這種學校文化潛移默化地熏陶和促進。
毫無疑問,這種文化的影響對於每一位教師而言都是顯著而深遠的,對正處於成長時期的學生來說更為如此。學校,尤其是中學的文化氛圍,關係到每一個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學習,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
那麽,學校怎麽樣才算是有好的文化環境呢?是建設最豪華的高樓大廈,是配置最先進的教學設備,還是牆上刷滿標語口號?顯然都不是,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長期積澱形成的底蘊,是能夠代代傳承下來的穩定的氣質和品味,是曆經風雨飽受苦難也依然穩健前行的自信和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