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有生命的,因為獨特的經曆能讓它具備自己的性格甚至思想。真光的建築是真光人的精神基石,也是記憶的起點,這種記憶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的情感回溯,更是對於身後的老學堂、腳踩的石子路、手扶的紅土牆的精神融合。這一刻,虛無的記憶變成了可以觸摸的見證。
真光是母體,校舍就是母親的臂膀和手掌,擁抱著每一個在真光求學問道的人。這種愛護和哺育,讓真光人如沐春光。校友郭佩霞就曾深情地寫下這段關於校園回憶的話:
真光不僅擁有百年的曆史,更有經曆百年風雨而屹立不倒的古老建築。記得當我第一次踏進真光的校門,我就為這所學校濃濃的古色古香而傾倒——紅磚綠瓦,綠樹環繞,有種古時候私塾的影子,但是卻宏偉得讓我驚歎不已。
真光堂、圖書館(現在的校史館)、學生宿舍,這些古老的建築承載著真光學子的滿滿回憶,見證著真光及黃藍兒女的成長。眾所周知,廣州市的市花是木棉花,因此在廣州許多學校都會栽種不少木棉樹,我這所母校也不例外。火紅火紅的木棉花,更為這所學校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在木棉花默默結出棉絮的日子,沒有多少人會抬頭留意到她們的變化,隻有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棉絮被風采出一部分當作禮物送到每個教室裏。
看到陰暗的天空和漫天飛舞的棉絮,我們都開玩笑說六月飛霜了。在廣州多雨的夏季,當時大家課間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雨天裏和朋友在學校漫步,走在那些紅磚路上,偶爾踩到紅磚道上的青苔,便滑出不少猝不及防和歡聲笑語,即使現在想起,那些畫麵依然那麽清晰,那些笑聲依然那麽悅耳。這些帶有特殊嶺南情調的情景,不是哪裏都看得到的,這就是真光的魅力所在。
在校友梁競的回憶中,真光則是這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