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真光心語:愛的10種寫法

第一節 從地標到淨土

字體:16+-

流連於真光校園裏,欣賞著一棟棟紅牆綠瓦的古舊建築,竟會有種忘記時間、穿越到百年前的錯覺。駐足於真光堂、連德堂、必德堂、懷素堂等精美典雅的屋樓之間,端詳著它們承載的厚重印記,或許你會跟我一樣,忍不住想聆聽它的聲音,聽它講述百年來的風雨曆程。

1.真光堂:真光中學的地標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也有人說建築是固體的文化。確實,走進真光中學,令人印象至深的首先就是她的一座座文物建築,而其中的真光堂,更是校友及外賓拍照留念的首選。

曆史上的真光堂由真光書院創始人那夏理女士提議建造,真光女子中學首任校長祈約翰博士負責設計,並借助熱心於中國女子教育的美國人鮑夫人慷慨捐出的巨款,於1916年動工,次年夏天修建完成。它占地麵積1750平方米,建築麵積5750平方米,是當時校園內最大的建築,坐落在校園的中軸線上。

真光堂采用了西方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折中主義風格,即西方外廊式建築風格與中國古典複興建築風格相結合。真光堂建築在一個60厘米高、用粗大的花崗岩石砌築的基座上,三層高,軸對稱,帶有重簷歇山屋頂的正座,東西兩翼建築的紅牆綠琉璃筒素瓦麵。它是那麽雄偉,又是那麽典雅。

真光一樓、二樓的外廊采用連續的柱廊,而三樓的外廊則采用連續的拱廊,以適應廣州高溫潮濕的氣候。同時還采用中國古代宮殿廟宇的重簷歇山屋頂設計,即簡化的飛簷鬥拱。正座的重簷與東西兩翼的單簷形成高低錯落、變化有序的屋麵輪廓,顯示出它雍容華貴的氣質和當時嶺南“貴族”學校建築的氣派。

真光堂將西方建築設計融入嶺南建築中,可謂中西合璧,是中式嶺南建築與西方建築有機結合的典範。其建築布局之精巧、技術之高超、風格之特異,為建築史上所罕見,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堪稱我國嶺南建築史上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