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第一節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

字體:16+-

一、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

埃裏克森(Erik Hombuxger Erikson)是當代新精神分析學派自我心理學的最大理論權威。在其著作《兒童期與社會》(Childhood and Society)中,埃裏克森提出人格發展漸成說,認為人的整個發展包括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與人們如何看待和感覺他們自己有關。埃裏克森認為,根據漸成原則(epigenetic principle),自我發展貫穿於人生各個不同的階段;同樣,自我也遵循著漸成發展的原則,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在它適宜的時間,每個階段的產生與形成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但它不能代替前麵的階段。埃裏克森認為,每個自我階段對應一個驅力發展成熟的力比多階段,並與該力比多階段互為辯證關係。例如,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之間的衝突與口唇期重合。吸吮和玩撫**帶來的力比多滿足,在某種意義上促使嬰兒形成了對外界的態度。口欲力比多是弗洛伊德認為嬰兒期性心理發展的成分,埃裏克森采用了口欲力比多的概念並添加了複雜的主觀性內容。他認為嬰兒在努力熟悉、了解世界,試圖在與他人的關係中理解自我感覺的核心中的問題,力求在世上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利於未來的自我發展。埃裏克森以類似方式探討了自我發展的其他階段。具體發展階段見表2-1。

表2-1 埃裏克森的心理社會性發展8階段模型

(引自喬納森·布朗著,陳浩鶯等譯,彭凱平審校.自我.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