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延時自我認知的研究範式源自經典標記測驗,經典標記測驗的實施程序是實驗者在被試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地在其身體某一部位做標記(注意是被試自己不能直接可見的部位,一般采用額頭或者鼻尖),標記的方式一般為“點紅”;隨後將一麵鏡子呈現在被試麵前,引導其關注鏡子中的形象,實驗者在一旁觀察被試反應。所采用的因變量是被試是否用手觸碰標記。其邏輯假設是,如果嬰兒能夠通過觀察鏡子中的自我形象而發現自身身體上的標記,則能夠說明嬰兒已經具備了將自己與環境中的其他客體區分開來的能力。波維內麗等對經典鏡像標記測驗範式做一調整,用延時反饋設施(錄像和照片)代替鏡子,對兒童延時自我認知問題進行了一係列的研究。采用的因變量指標是兒童通過看錄像或者照片摘取標記任務的通過情況。其基本的邏輯假設是,兒童若能夠通過延時反饋中提供的過去的自我事件(頭上被貼以標記)信息推測出當前自己的狀態(頭上貼有標記),則說明兒童具備了將過去的我與當前的我作為同一個個體來認知的能力。也就是說,此時的兒童其自我意識獲得了在時間上的延展性,也就是研究者們所說的“恒久自我”發展起來了。
以標記測驗研究自我認知的方法一直為眾多研究者所認可和沿用。根據所使用的反饋工具,延時自我認知測驗有延時錄像標記任務和照片標記任務兩種方法。二者的基本邏輯是一致的,但在具體的控製和操作步驟上有些不同。延時錄像標記任務是在被試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其頭上貼標記,將貼標記的全部過程用錄像機記錄下來。錄像包含以下三個部分的內容:①被試被貼標記前同主試一起遊戲的場景;②主試偷偷地給被試貼上標記的場景;③被試被貼標記後同主試一同遊戲的場景。短暫的時間間隔之後,主試回放錄像並讓被試觀看,當影像視頻進展到被試被貼標記的時刻暫停播放,觀察被試反應(摘取頭上標記或說一些關於自己形象改變的話)。短暫的時間後,若被試無反應則主試問一些提示性問題,如“那是誰?”“那是什麽?”“它在哪裏?”“能把它拿給我嗎?”。若被試無反應則繼續播放錄像至尾,並再從頭播放一遍,重複上述過程。照片標記任務是在被試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其頭上貼標記,將主試給被試貼標記的這個關鍵性事件用照相機拍下來。照片的內容僅包括主試偷偷給被試貼上標記的場景。同延時錄像任務一樣,短暫的時間間隔後向被試呈現照片,觀察被試的反應(摘取頭上標記或說一些關於自己形象改變的話)。一定時間後,若被試無反應則主試問一些提示性問題,如“那是誰?”“那是什麽?”“它在哪裏?”“能把它拿給我嗎?”。在兩類任務的優缺點比較的問題上,雖然並未有研究者對此進行過細致深入的探討,但是從經驗的角度考慮,雖然照片和錄像都具備提供過去信息的能力,但是相對於錄像,照片所提供的過去事件信息更少,因為照片僅能提供某一個時間點上所發生的過去事件的場景;而錄像則能夠提供某一個時間段內所發生過去事件的場景,由此看來,雖然兩者優缺不能定論,但是無疑在延時自我認知研究中,錄像任務所提供的過去自我信息更加豐富。然而,曾有研究者同時使用兩種手段對兒童延時自我認知問題進行過研究,並未發現使用延時錄像能夠使兒童更多的通過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