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早期兒童自我認知發生發展研究

三、麗西娜的兒童自我意識交往發生論

字體:16+-

麗西娜在其著作《學前兒童自我認識心理學》中介紹了她關於兒童自我意識的交往發生理論。她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為基礎,強調社會關係對兒童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作用,認為從交往發生論角度看待自我意識的發生問題是一種更有效的途徑。因為兒童隻有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中,才有機會認識自己的夥伴,並通過夥伴認識自己。既然個性是作為交往活動的特殊客體出現的,那麽由每一個孩子作出的對別人的主觀反映和通過別人對自己的主觀反映,就應該說是交往的特定產物。交往實際上是主體希望認識別人並通過別人認識自己,希望評價別人並通過別人評價自己。知識、觀念、映象和思想,都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映象加以保持的方式。所以,“別人的映象”和“自我映象”都是交往的產物。由於交往而產生的映象結構,可以分出兩個主要部分——認知部分和情緒部分,它們是統一的。自我映象的認知部分的產生涉及自我認識問題,而情緒部分則涉及兒童自我評價的機製問題。

麗西娜等對0~7歲兒童自我意識研究的主要結論包括:第一,兒童的自我映象是在他們的個人經驗和交往經驗相互作用的條件下形成的;第二,兒童從個人經驗中獲得的知識表現出明顯的具體性;第三,成人評價的影響對學前兒童自我觀念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第四,越是年幼兒童,同伴評價對他們的意義越小。麗西娜還總結了兒童自我映象發展的條件,認為兒童從個人經驗中獲得的知識與通過交往積累的關於自己的評價和知識的協調的結合,是形成確切的自我觀念的前提條件。一旦這種和諧關係被破壞,兒童的自我觀念就會歪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