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要借助課程知識理解世界,在知識、人、社會的互動中全麵成長的活動。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師生借助什麽樣的課程知識交流互動,以什麽樣的方式彼此作用,也會直接影響到學會學習教學策略運用的效果。因此,除了需要具備教師的觀念更新和積極行動、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和主體作用的發揮、樹立整體和諧成長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體係的改革這四方麵最基本的條件外,確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選擇恰當的課程實施方式,對於保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取得預期效果也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學會學習教學策略的運用,也需要學校管理模式的變革、社會和家長的理解支持甚至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控等因素的配合。我國正在開展的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根本指導思想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所強調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管理等方麵的改革與此不謀而合。
一、改變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具備終身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它要求課程的結構和內容要有助於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些要求無疑對於學生更好地學會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而改革後的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也更加有利於運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學會學習。例如,新設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現實社會為核心,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注重學生親曆親為的實踐性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它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它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點,其根本價值在於促進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等多方麵的經驗、知識、能力、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而有特色的發展。這一課程的設置,對於在新世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麵和諧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義,為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策略的運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