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教學策略運用的因素有很多,我們認為下述四方麵是非常關鍵的,是學會學習教學策略運用的基本條件,它們有助於師生解放思想,掙脫傳統束縛,勇於追求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的觀念與行為。
一、教師更新觀念和積極行動
“沒有教師,沒有他對革新的熱情,沒有他每時每日的創造,沒有他的智慧和良心,沒有他的文化素養和良好心靈,任何改革都是不可能的。”教師是教學改革的直接實施者,是最終決定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首先需要教師站在人類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需求的高度,站在切實關心學生生命成長的角度,充分認識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要求和使命,從而給予高度重視並自覺更新觀念、積極行動。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學習,重新認識教學,重新認識師生關係以及自身在教學中的使命,並采取積極行動,把正確的教學理念付諸實踐。
傳統的教學理論對於學習的認識是以心理學對學習的定義為基礎的,即認為“學習是因經驗而獲得知識或改變行為的曆程”[1]。這種認識隻是對包括人類和動物在內的學習做了一般意義的理論性描述和解釋,它沒有突出人的學習的特殊性,而且僅著眼於知識獲得和行為改變,因此並不能充分說明教學中學習的特點,也不能“進一步用來解決師生交感互動教學曆程中的實際問題”[2]。它遮蔽了教學中的學習“乃人的成長過程,乃為人的整體成長”的本義,是普遍流行的“學習就是獲得知識技能”的學習觀的理論根源。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教學中的學習及教學本身偏離了其“為人”的本真,成為被知識和技能所主宰的活動。表現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特定的書本知識和技能;教學的主要方式是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機械記憶;強**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確定性、教學結果的標準化;教師的角色主要是特定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主要責任是“授業、解惑”,“傳道”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都已被忽視;師生關係主要是知識授受,缺乏深層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亦少有合作交流;學習時空局限於課堂……這種封閉、單向、機械的教學,重視知識的承傳而對個體建構與創新關注不足;重視機械接受而對體驗、對話、理解關注不足;重視“學會知識”而對“學會如何學習”關注不足;重視獲得知識技能而對人的整體成長關注不足;重視教師的作用而對學生的主體性、主體作用關注不足;重視書本知識而對個體既有及活動中生成的知識經驗關注不足;重視課堂而對學生所處的廣闊的生活世界關注不足……一言以蔽之,就是“為知識而學習”,遺忘了學習乃人的存在方式,乃是為了人的發展。這種情況下,人淪為“知識的奴仆”,學習不再是人為、為人、屬人的活動,不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而異化為欺負人、壓迫人、人無法控製的“一個獨立運行的機器怪獸”[3],嚴重阻礙了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生命的成長與發展。本應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活動成了機械、刻板的行為,致使其中的人生命力萎縮,生命感覺鈍化,生命智慧缺失,生命適應能力脆化,生命發展畸形……這樣的教學無疑難以滿足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讓學生擁有綻放生命活力的成長快樂,更難以培養學習化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