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會學習教學策略

第五章 學會學習教學策略——情誌篇

字體:16+-

學習的實質首先是人的發展問題。它是人以自身整體的生命存在為基礎,在與世界的關聯中發展生命的活動。其核心是整體生命參與的對世界的理解與生命的成長。在這裏,理解並非單純是認識意義的“懂得”“掌握”或情感意義上的“溝通”和“一致”,它是人以生命整體對世界的“融入”。這種融入包含著人對世界的感知、思維、想象與記憶,包含人的情感與意誌的投入,包含著人的具有個性特點的行為,它使人的認識、判斷、情感、意誌、個性與行為等得以整合,人與世界的關係與意義得以顯現。在學習活動中,人所投入的不僅僅是智力,還有意誌努力、情感、態度以及理想和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人的生命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體,是多種生命要素的和諧統一。情感、意誌等非認知因素與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彼此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學會學習不僅僅是學會認知,也包括學會形成人的情感、意誌與追求,形成人的個性特點,以實現學生作為人的整體發展。單純地著眼於認知,會阻礙和扭曲學生人格的健全成長。對此我國古代教育家早已有所認識,他們特別注重人的整體性,強調學習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動參與下的意義活動,“特別突出了非認知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將動機(立誌)、情感(樂學、好學)、態度(勤勉)、意誌(恒、韌)作為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把學習活動建立在個體全部心理活動基礎之上,指出了學習活動的複雜性和整體性。”[1]他們從誌、好、樂、虛、勤、恒即動機、情感、興趣、態度、意誌等方麵論述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揭示了學習的動力意向機製。認為學習不僅需要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認知心理因素的參與和作用,而且需要這些非認知心理因素的參與和作用[2]。他們始終是從人的整體成長來看待學習的作用的,早就認識到“學有成聖之可能”,學習可以使人獲得知識技能,可以使人增長智慧、發展能力,可以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加強自身修養,可以改變人的性情,使其為善成才[3]。教學不但要培養和發展個體的認知能力還要培養和訓練個體的非認知心理品質。學習是個體全部心理活動積極參與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應當把培養認知心理品質和發展非認知心理素質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學生學習的整體性、全麵性、統一性,揭示了學習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揭示了學習中促進個體心理全麵和諧發展的重要性。這是我們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過程中需要格外加以關注的。現代心理學認為,動機、興趣、情感、態度、意誌等非認知因素是學習的內在要素,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發動、定向、維持、控製、調節、強化等積極功能,能使學習活動朝著預期目標進發直至達到目標。當代研究也發現,能主動地發展自己取得較高成就的學生往往有如下非智力的心理特征:較高的成就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穩定的學習情緒;頑強的學習意誌;較強的學習能力;良好的自我意識和歸因品質。因此,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要重視非認知因素,重視使教學內容與方法植根於情意基礎,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為基礎,同學生的需要、興趣、誌向相適應,使認知學習同情意相結合,心智發展同情意發展相結合,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完整人格的發展。即不僅要引導學生學會認知,而且要幫助學生學會堅定誌向,不斷豐富情感、錘煉意誌,擁有堅持終身學習的活力和動力。這不僅僅是學會學習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