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訓練有素的行為
對美國和中國中學生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問——公園地板上有紙屑你該怎麽辦?中國孩子具有高度統一的答案——將紙屑撿起來放到垃圾箱裏。而美國孩子卻有三種回答——若紙屑少我就撿起來放到垃圾箱裏;若紙屑較多,我就到公園管理部門去告公園的清潔工不負責任;若紙屑很多,我就到環保部門控告公園的管理部門,其管理存在嚴重的問題。事後將這批孩子帶到故意放了些紙屑在地上的公園玩耍,結果呢?沒有一個中國孩子將紙屑撿起來。
由此可見,隻有訓練有素的理念,沒有訓練有素的行為,理念與行為不統一是不會有良好的結果的。
教師的教學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教師的反思又使課程總是處於變化之中。同樣,不斷變化的課程對教師的發展又提出了一係列的挑戰。尤其是高中新課程改革,使每所高中學校、每位高中教師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問題。高中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改變陳舊、落後的教育觀念,樹立符合高中新課改需要的新理念,還要改變高中教師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要求教師學會開發課程資源、重新構建教學模式、優化組合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師生關係的重建以及教學評價的多元化。這些新的問題都是高中新課改給教師帶來的嚴峻挑戰。
(1)教師是否具有課程意識和課程能力
英國的課程論專家施瓦布提出,課程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四個因素動態交互作用構成的一個“生態係統”。課程由這四個因素組成,就決定了它是獨特的且永遠變化的,有多少所學校、多少個班級,就有多少個“生態係統”,就有多少種課程。也就是說,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僅包括了知識和教材,而且包括了學習者占有和獲取知識的主體活動過程,包括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長期以來,教師執行教學任務,是課程實施的工具,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道具、載體。教師對於課程來說,隻有選擇怎麽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麽的權利,教師考慮的主要是怎樣將國家規定的課程有效地教給學生。這次高中新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的建構上除了強調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外,特別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性——為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各學科分類別、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的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需求。因此,突出課程的選擇性、靈活性和多樣化,為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具備進入學習化社會所必需的各種能力打基礎,為學生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礎,為學生具備麵對社會就業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基礎,為學生發展個性、走向自立提供一個良好的平台,是此次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