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進步很大,將來你可能會成為名師哦!”這是一次中美課堂交流探討會後郜老師對王老師說的第一句話。這句風趣幽默的點評,不僅使現場會上有些緊張和忐忑的王紅老師放鬆了很多,更讓她在今後的工作中信心倍增,堅定信念,勇往直前。一句話怎麽會有如此的魔力呢?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2015年3月,中關村二小成立了核心備課組,王老師幸運地成了第一批學員。在前兩次的活動中,大家近距離聆聽了郜舒竹教授的講座。他的講座不僅風趣幽默、親切平和,而且還為大家帶來了全新的“變教為學”的理念。初識“變教為學”,大家覺得新奇而有意義,都準備在自己的課堂上初探一把。沒想到,一個“晴天霹靂”傳來——核心備課組成員每個人都要做一節研究課。天呐,大家剛剛接觸這個理念,理解消化都很困難,更別說是融入課堂中了!王老師的心裏七上八下的:看來,隻能做好被否定、挨批評的準備了。
春暖花開的五月,真的輪到王老師上研究課了,真是“壓力山大”啊!怎麽才能像郜老師所說的讓每位學生受到關注,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每位學生都有活動呢?怎麽才能真正做到“變教為學”呢?她的心中充滿了問號。盡管在備課中仔細研讀教材,虛心聽取領導老師們的意見,力求在教案中體現“變教為學”的理念,可在試講中她仍然不能打破固有的觀念,幾次上前打斷學生的發言,又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導著學生學了起來,成了名存實亡的“變教為學”課堂。最終,帶著忐忑與不安,王老師站在了研究課的講台上。
那個陽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早晨,有著十幾年工作經驗的王老師卻無心去欣賞這良辰美景。她感到心裏一點兒底也沒有,格外緊張,生怕在大家麵前丟醜。7點45分,郜老師早早地來到研究課現場,選擇了一個背對老師麵對學生的座位坐了下來。“他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啊?可真是個奇怪的專家!”王老師暗想。她小心地上前打招呼:“郜老師,您好!”郜老師似乎看出了她的緊張,輕鬆地說:“今天你大膽講,我隻看學生的表現,你穿多漂亮我也不看。”王老師被他的話逗笑了,整個人也放鬆了許多。課上,她一改往日老師“帶著學,牽著走”的模式,努力地引導學生在獨立學習中發現問題,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問題,讓學生在交流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看著郜老師不住地衝著學生點頭,她的心踏實了許多。小組交流時,郜老師幾次起立參與學生的學習,並為他們拍照。王老師的緊張感不翼而飛,似乎現場的專家老師都是在和她一起上課呢。她甚至想,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她解答不了,就當場請教郜老師。那節課就在學生的辯論聲中結束了,王老師和學生都感到很輕鬆、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