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暖花開:楊剛與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

幾番敲打成棟梁

字體:16+-

“每一次的相約都充滿期待,每一次的相聚都充滿歡笑,每一次的交流都充滿智慧的光芒,每一次回憶都充滿溫暖……”這是宋連海老師參加“康老師工作室”的感覺。初見康老師,宋老師隻覺得她是一位溫婉而慈愛的長者,溫暖而親近。隨後的幾年裏,在向康老師的學習中,宋老師深刻地感受到康老師對語文的執著與熱情、對青年老師成長的關注。她,是青年老師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宋老師還記得那一年參加北京市的閱讀大賽,為此他專門準備了自己頗為拿手的《古詩二首》,自信滿滿地走進了課堂。康老師坐在後邊,靜靜地看著。宋老師在課堂上,氣勢磅礴,旁征博引,課程結束後,自己感覺課講得很充實,知識教授廣而博。

走下講台,宋老師期望著康老師的表揚。

“連海,這節課你覺得累嗎?”康老師沒有評課,反而問了這樣一個宋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此時的他,已經汗流浹背,口幹舌燥了。

宋老師蒙了,迷茫地看著康老師。康老師再問道:“你覺得這是誰的課堂?”這個問題更是把宋老師問得愣了神兒。

之後,康老師接著追問道:“你覺得教學設計是否適合你麵對的學生?”

一連三問,康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宋老師課堂中最大的不足,即忽略了課堂的主體——學生,沒有尊重學生的學習要求,老師的講解,剝奪了學生體驗的過程。

讓宋老師印象更深刻的是,接著康老師嚴肅而認真地對他說:“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那是假課堂。記住,課堂不是老師展示的舞台,要把它真正地還給學生。”聲音不高,但字字珠璣,讓人茅塞頓開。

宋老師按康老師的要求擺正了自己的位置,重新審視自己的備課思路,真正落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接著,在康老師指導下,宋老師研究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學習規律來研磨每一個細節。漸漸的,新的教學思路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