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暖花開:楊剛與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

二、名師拓展事業線

字體:16+-

三講《瑞雪圖》

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付雪婷老師擔任四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開學後不久,主任要聽聽付老師的課。付老師便選擇了一篇自己喜歡的課文《瑞雪圖》,之後便投入緊張的教學設計過程中。

起初,付老師的思路很不清晰,總是剛剛寫了些就又全部推翻了,反反複複,焦慮得很。組內的老師們看到付老師著急的樣子,建議她先搜集一下相關資料,看看別人的教學設計或者課堂實錄,或許能夠找到靈感。

於是,付老師開始大量搜集別人的教學設計,觀看一些課堂實錄,邊看邊把自己認為別人設計中好的環節拚起來。終於,付老師的教學設計就在這樣拚湊、模仿的過程中誕生了。

課上完後,主任大力表揚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付老師“老練”“課感好”,這使作為一名新入職老師的她信心倍增。但同時,主任也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付老師教學設計中的問題:“雪大”和“雪美”是不能割裂開來講的,因為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聽了老師們的點撥和講解,付老師這才醒悟:說得有道理呀,可之前怎麽就沒想到呢?

可巧就在這段時間,學校邀請教研室的黃毅老師來中關村二小為語文老師做講座。他在談到備課時說,老師不應該過分依賴教參,更不要依賴網絡資源,而應該回到文本本身,深入研讀直至“吃透”教材,這樣才能正確理解教材,不使教學“跑偏”。

黃老師的話仿佛醍醐灌頂,讓付老師豁然開朗。付老師反思後發現自己在備課時明顯對教材本身的研讀不夠,而是將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對別人的教案“批判地接受”上。雖然博采眾長不失為一種好的備課方法,但這隻能是在自己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這樣的話,因錯誤解讀教材而導致的教學問題就是可以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