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必須要改!”薑老師激動地說。
“有這個必要嗎?這麽長時間以來都沒有問題,為什麽不沿用之前的評價方式?”鄭老師不解地問。“而且,一旦決定這麽做,我們一要向學校提出申請,二要跟家長解釋,獲得家長認可。即使最後我們獲得了各方麵的認可,怎麽操作這個評價?誰來操作?怎麽確定這種評價方式的效用?薑老師,您想想我們這樣費力去開發,去做這件事真值得嗎?”
改變思路很重要
“小鄭,我先給你講一件事情。上周的單元練習,我們班的小燁在做一道有關條形統計圖的題目時,題目中規定一個方格代表2名同學,他卻當作1名同學來完成,結果全道題目30分,小燁一分未得。其實孩子平時不管課堂表現還是完成練習都是特別優秀的。”薑老師很認真地說。
“薑老師,您這麽說,我能理解您堅持把平時成績計入最後期末總評的初衷。”鄭老師快速地打斷她的話。“可是,您不覺得小燁這次馬虎造成的錯誤,不正可以讓他接受教訓嗎?我想,他以後肯定會更加細心,這可比我們一再強調管用。”鄭老師半帶調侃地說。
“小鄭啊,我也曾這樣想。可是當我放學的時候,看著撲在媽媽懷裏放聲痛哭大聲喊著‘媽媽,媽媽,我再也不會這樣了,絕不會這樣了……’的小燁,我恍然明白這隻是一個7歲的孩子,他所承受的是他認為‘天塌了’的事情。小鄭,你體會過這種感覺嗎?就是自己很有把握,最後卻讓自己陷入失望的事情。”薑老師鄭重地問。
“我……”鄭老師囁嚅著,“可是,我們……”
“小鄭,教訓會讓人成長,可是也會讓人迷茫。我們經曆過‘一考定終身’的那個時代,也經曆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情況。那種情況下,我們不敢出錯、不能出錯,這就造成我們在做事情、做決定的時候畏首畏尾,一切都以‘不出錯’‘穩妥’為第一考慮。”薑老師停頓了一下,接著說:“我們同樣是老師,麵對同樣的教材,麵對相同年齡的學生。用同一標準來評價我們對課堂的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以及我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如果再用分值去計算我們的能力,你覺得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