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來,拿好行李去吃早餐。波士頓的早餐更簡單,早晨隻吃了一個雞蛋、一杯酸奶、一杯鮮奶、一個小蛋糕、一個紅蘋果。外麵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但空氣很清新,溫度也很適宜。
因為要去哈佛大學,所以我們的心情特別激動。路上,導遊說哈佛大學建於1780年,起初叫劍橋學院,如果不是後來哈佛先生捐出了他的一半財產和所有藏書,為了紀念他而改名為哈佛大學的話,那麽世界上可能會出現兩個劍橋了(另一個是英國劍橋)。哈佛大學現有學生18198名,資產達15億美元。哈佛大學每年的支出全部來源於私人捐助,還有很多盈餘。在美國,向母校進行捐贈已成為許多人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是至高無上的榮譽。這也是文化。
到了哈佛大學的門口,一如這幾天所見到的一樣,很普通,外表一點也不招搖,沒有雄偉的大門,更不見電子遙控門。可是你隻要往裏走,撲麵而來的就是那濃濃的文化氛圍。
再往裏走,就是英俊的哈佛塑像,但這並不是哈佛本人,因為當人們覺得應該紀念這位哈佛大學的功臣,準備為他雕像時,他的所有資料包括照片在內全被一場大火毀掉了。人們隻能從哈佛當時的學生中找一位做模特,依他的形象雕成現在的這座塑像。有趣的是,這尊銅像的兩隻鞋頭閃閃發光,因為這裏的學生很信奉他,說隻要摸摸他的鞋頭,考試成績就會非常好,而且屢試不爽。因為還要去麻省理工學院,而且是約了校內導遊,所以我們沒敢再耽誤時間。
到了麻省理工學院,接待我們的是一位二年級的棕色人種的學生,他帶領我們參觀了學校圖書館、計算機房。他說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就畢業於這所學校,學院的標誌性建築——科學樓,就是出自他手。美籍華人貝聿銘、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建築緣何與藝術並列?因為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為一爐,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於建築藝術的執著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麵。貝聿銘被譽為“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