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找診斷學生發展需求的切入點
情境分析法
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對可能的未來情景加以描述,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具體指對課程設計和實施過程的各種因素進行詳細、嚴密的分析。
斯基爾貝克曾指出,校本課程設計可采用情境模式,其中第一步就是分析情境。[3]在校本課程開發活動中,“情境分析法”是一種十分常見和有效的方式,可應用於學生發展需求的評估過程。學生屬於學校教育場域裏的主體,他們有著作為學習者的特殊需求,課程開發者應該重點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課外活動等情境中的表現,全麵注意他們對各類學習主題的感興趣程度和對不同學習方式的接納程度,盡可能定期跟蹤學生行為的變化,找準診斷學生發展需求的突破口,在不同的情境中建立起信息搜集的渠道。
學習是兒童與生俱來的興趣和需要,學生已積累了不少學習經驗,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他們擁有著旺盛的求知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學習需求特別強烈。校本課程開發的初衷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差異性學習需要,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學習體驗,因而課程開發者不妨把學習需求視為優先診斷的要素,以學情分析作為課程開發的出發點。
具體來說,關於學生學習需求的診斷,一方麵要考慮群體需求和個體需求的分別;另一方麵要診斷內容的多元性。首先在學生群體需求和個體需求的分別上,課程開發者必須對本校學生群體狀況進行全麵分析,既要努力找到學生的共同需求,又要發現學生群體之間和學生個體之間的需求差異。設法掌握學生群體的基本概況是分析群體需求和個體需求的前提,校本課程開發之前要做的學生群體概況調查主要包括:學校學生情況的統計,含人數、年齡分布、性別比例、輟學率、生源來源等;學生家庭背景的統計,含居住環境、父母職業和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家庭經濟收入等;學生發展狀況的統計,含學生生理發展狀況(如身體發育的階段、身高、體重、動作技能、健康水平)、學生心理發展狀況、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發展狀況;個人特征等。這些信息的獲得有助於更準確地診斷學生個人的問題和困難,為完善學業評定的標準與手段、正確評價課程的教學質量奠定基礎,也可作為調整校本課程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現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