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發展需求的形成離不開其成長環境的影響,來自於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等不同層麵的因素,都會對學生發展需求的構建產生直接和間接的作用,科學診斷學生的發展需求有賴於從不同角度考察需求的來源。
(一)國家層麵
在21世紀,綜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人才的質量,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我國必須全麵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公民的綜合素養。受教育者的發展需求要與國家教育總方針和課程政策規定息息相關,校本課程開發要以國家宏觀教育目標為理論依據,根據“國家需要培養什麽樣的人才”這一問題來製定和完善符合國家發展要求的課程目標。目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已經考慮到培養學生具備由國家統一的、最基本的、共同的核心素養,但不會具體到以某所學校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對象來設計目標,因而這些課程很難充分照顧到每一所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和多樣化問題,以致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需求可能會得不到應有的滿足。因此,校本課程的目標製定除了不能背離國家教育目的之外,還需要去甄別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無法觸及的學生需求,從而對國家課程目標做出必要的回應與補充,優先滿足其中比較突出的那部分學生需求,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健全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教育名言
如果課程改革導向卓越又兼顧均等,教育的未來是可喜的;如果課程改革一麵倒向卓越而忽略了均等,則教育的未來是堪慮的。
——斯基爾貝克
(二)社會層麵
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學生從“個體”逐漸成為“社會人”,學生的需求也受製於其所處的社會曆史條件,因而學生的個體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特定的社會需求。設立學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接受符合社會需求的教育,對學生需求的診斷決不可脫離具體的社會規範和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需求會隨著國際形勢變動、國家政策調整、經濟發展狀況、文化觀念更新而不斷變化,近年來,教育領域中湧現出許多頗具時代色彩的教育理念,如素質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幸福教育、審美教育、環境教育等,這些理念的背後反映著當今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期待。校本課程開發活動要盡可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根據正確的社會主流價值觀來探索學生的需求,並把學生的需求投射到未來,以便預見這些需求在社會生活中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