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調查研究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的研究活動,需要有嚴格的研究過程,就調查研究的順序而言,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確定調查課題
每種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也存在不足。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研究者應該根據自己所研究的問題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調查研究是在社會科學的實證主義影響下發展出的研究方式,詢問被訪者關於自己的信仰、意見、態度,以及過去或現在的行為。因此選擇什麽樣的課題進行調查研究,是我們在調查研究中首先遇到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關於“為什麽”的問題不是很適合調查研究,關於“是什麽”“怎麽樣”的問題比較適合調查研究。例如在前麵的“某市小學生壓歲錢現狀調查分析”案例中,小王老師是為了了解當前小學生壓歲錢的現狀問題,因此比較適合運用調查研究法。
2.選擇調查對象
當調查課題確定好以後,接下來就需要選擇調查對象。調查對象就是被調查的單位或個人。有的課題調查對象是固定的,如某些特殊人群的研究,這類調查對象是不需要進行選擇的。有的課題的調查對象會有很多,如果無法逐一進行調查,這就需要用抽樣的方法去選取調查對象。選擇被試樣本,要注意到樣本的代表性。如果所選擇的樣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整體,將使研究的結果失去真實。
對樣本代表性的最大威脅是抽樣偏差。常為人引用的例子是:1936年,美國《文摘》雜誌上的一項有關總統大選的民意調查,調查結果預測蘭登將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羅斯福落選。但事實正好相反。雖然民意調查是隨機抽樣的,而且樣本數也不少,但調查者的樣本主要是從電話號簿和汽車登記冊中抽取的。1936年有電話和汽車的人僅代表了美國選民中的某個特定階層,對於選民總體來說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樣本沒有代表性,抽取的樣本在質上與總體特征不相吻合。[9]在一個城市中,不同區域的經濟是有差異的,郊區的經濟會比城市中心的差一些,農村的經濟則比郊區的經濟差一些。因此小王老師在選擇樣本時,就必須考慮這些問題,使選擇的學生能代表整個城市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