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箱庭療法:在遊戲中自我治愈
文/陳亞聰
2014年4月16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張日昇教授接受了《幼兒100》雜誌記者的專訪。
很多人經過張日昇教授的研究室,都會停下來看一眼。因為門口擺著一個裝著沙子的敞口箱子,還有一個擺滿各種玩具模型的架子。同樣的裝置,屋內還有一套,玩具的樣式也更多,有汽車、船隻、小橋、樓房,也有各式各樣的人物、動物、植物等。
1987年,張日昇留學日本。在日本留學以及其後的教學和研究期間,他迷上了一種叫“箱庭”的心理療法。
也有人把它叫作“沙盤遊戲”,即一個人在心理治療師的陪伴下,隨意挑選玩具,在盛著沙子的特製箱子中,擺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樣子。1998年,張日昇將箱庭療法引入中國,並沿襲這一叫法。在他看來,箱庭療法與中國的園林、盆景藝術相似。而且,“在箱子裏製作庭園”很好地展現了這種治療的過程。
箱庭療法源自英國,最初用於兒童心理治療。張日昇認為,“遊戲即治療”。箱庭療法是一種兒童遊戲,孩子可以在遊戲中表達情緒,整合身心資源,喚醒自我治愈力。然而,在中國,這一療法在幼兒教育中還沒有得到普遍認知。
調整情緒,普通孩子也可玩箱庭
《幼兒100》:據您了解,箱庭療法在中國幼兒園普及率如何?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張日昇:在幼兒園的普及率並不高,很多幼兒園並沒有設置箱庭遊戲室,甚至並不了解何為箱庭療法。首先,玩箱庭遊戲,有家長擔心會讓別人認為自己的孩子心理有疾病。其次,幼兒園引入專業的箱庭療法,成本相對較大。這既包括購買箱庭專業設備的花費,也包括招聘專業老師所需的費用。
《幼兒100》:您剛剛提到有家長認為心理谘詢或療法是針對心理有疾病的孩子,所以並不想讓幼兒參加這一類的心理活動。對此您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