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學生入學後先上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基礎課,再上特殊教育的專業課。當時,特殊教育研究室隻有三人,我的做法很大膽,特殊教育學、特殊兒童心理學、特殊教育史三門特殊教育學基礎課全由我一個人教。其實,嚴格來講,我講授的是各自獨立的三門課程,一般不是由一個人教的。我自知水平有限,但當時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我之所以敢於這樣做,因為我在蘇聯時學過這些課程,也去盲、聾、培智學校實習過,回國後在基層學校待了差不多20年,跟學生相比,我知道得還是多一點。顧老師能講特殊學校教材教法的一些內容,但他還處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擔任其他課程的教學還有點困難。後來當他聽我講完特殊學校教材教法課程後,我才逐漸放心把整門課程交給他。肖非剛剛碩士畢業,還不能勝任專業課的教學,於是我就讓他當班主任,做輔導員,帶學生實習。新開專業的課程,總有不完善的地方,就這樣特殊教育專業開了張。
我講上述三門課時,比較注意教學方式的探索。因為學生沒有教材和參考材料,我要通過講授盡量讓他們了解和理解知識,而不是死記知識。通常,我首先講概念,再講理論根據。理論根據包含幾個不同的要點,每個要點裏可能又包括幾個方麵。有了這樣的邏輯層次,學生就好做筆記。我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他們知其所以然。我講課不是讀講稿,而是用自己的話來講,還會舉很多例子幫助學生理解。這是我講課的風格,也許是一種教學方式的探索。學生們常常反映,我講課旁征博引,非常精彩,但是不好做筆記。在講課中,我很希望能夠和學生互動,一直鼓勵他們提問,最好提出能夠難倒我的問題。如果他們聽了我的課,不能提出問題來,證明他們沒有思考。如果他們提的問題我答不上來,就證明我沒有準備好。蘇聯和美國學生的思維都比較活躍,敢於大膽提出問題,我的這些學生還沒有養成愛提問題的習慣。通過我的反複鼓勵,有的學生還是能夠提出一些問題的,但一般還沒有人能夠難倒我,說明他們的思考還沒有跳出我所知道的知識範圍。當時我並非有意進行創新,隻是覺得這樣才能促進特殊教育學科的發展。如果學生的知識僅僅局限在我的知識範圍,那特殊教育學科就不會發展;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超過我知道的範圍,大家去探索,那麽特殊教育學科就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