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北京市盲、聾、智力落後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的研究》立項通知
特殊教育研究室也承擔了一些課題研究工作,包括北京市盲、聾、智力落後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實證調查。這個調查研究彌補了中國殘疾青少年身體素質調查的空白,也為特殊教育專業以後的研究和課程打下了基礎。顧老師、肖非到研究室工作後,我們才真正開始承擔科研課題。1985年,中國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們正在進行一個全國青少年身體素質的調查。我谘詢負責這項調查的北京醫學院教授葉恭紹,結果她告訴我這項調查不包括各類殘疾孩子,隻針對普通孩子。我當場就表示了不滿,說:“這個調查不公平,殘疾孩子的調查你們不做我們來做!”於是,我們在北京市社會科學方麵爭取到一筆經費,就開始著手調查。為了便於比較普通孩子和殘疾孩子的差異,我們的調查采用當時葉恭紹教授在全國統一使用的器材和標準,例如從沈陽購買磅秤等工具,用來測量身高和體重。除了生理方麵的調查,我們還進行了心理調查,這些調查合起來就是盲、聾、智力落後三類殘疾兒童身心基本情況的調查。我們選擇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個直轄市開展調研。
實際上,這項研究課題不僅經費不足,而且缺乏人力支持,調查的隻能是最簡單基礎的數據,如身高、體重、肺活量、耐力、體力、立定跳遠等。我們還調查了盲、聾、智力落後孩子心理方麵的一些項目,比如盲孩子的觸覺兩點閾。蘇聯已經有關於盲孩子的手指、舌尖甚至皮膚感覺的調查。盲孩子的觸覺是否更靈敏,國外已經有相關的研究數據,但中國還沒有。調查中,我們還測量了聾孩子的視知覺速度、記憶,盲孩子的聽覺記憶,進行了智力落後孩子的繪人測驗等。測視知覺速度使用光電測速儀,這是最簡單的調查。我們沒有測觸覺兩點閾的心理測量工具,就自己想辦法。當時教育係有個老職工叫朱懷斌,他把兩個大頭針針尖焊到一起作為測量工具,針尖的距離分為1毫米、2毫米、3毫米,進而刺激盲孩子手指的觸覺。他焊,我用卡尺量,我們反反複複嚐試。我們沒有專業的儀器,隻能使用這種原始的方法。從調查數據的比較中可以看出來,殘疾孩子的生長發育、快速增長期和普通孩子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同殘疾類型的孩子有不同的問題,比如測立定跳遠時,盲孩子站在沙坑邊沿絲毫不敢跳,這說明他們的身體鍛煉沒有受到重視,可能他們從來都沒跳過,不知道跳進去後會出現什麽情況。再比如測肺活量時,智力落後孩子不會吹肺活量計,看了示範以後也不知道怎麽控製氣流。盲孩子的數字記憶容量、智力落後孩子的繪人測驗這些很基礎的測試,使用的也都是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我們也是從科學的心理學、生理發展的角度去做的,這讓我們對中國的殘疾孩子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對於盲孩子做不做夢的問題,有人認為,盲孩子看不見就不會做夢,而在調查過程中,盲孩子跟我談了很多事,這些事說明他們夢到的是感覺到的東西,雖然不是視覺的,但是他們做夢。另外,盲孩子的物體知覺也有一定特點。我們在做調查研究的時候,也幫助被調查學校製作一些直觀教具來改進教學。我問過天津盲校學生“五星紅旗”一詞。他們對“紅旗”的理解沒問題,但說到“五星”就五花八門的,有的說“五星”是中間有一個大五星,有的說是一個大星四周有四個小星。盲孩子產生這樣的認識,是因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給他們展示具體形象的東西。後來我建議做凸起的五星紅旗,這樣盲孩子就能摸出“五星”的形狀、大小、位置。天津盲校的孩子中有團員,他們在用語言表達“團旗”和“黨旗”方麵沒問題,但就是不知道“團旗”和“黨旗”是什麽樣子。我建議學校做了團旗、黨旗的凸起教具,學生摸了後說:“哎喲,這回我可知道團旗、黨旗是什麽樣子了!”孩子通過觸摸直觀教具,把語言與具體的事物連接起來。這些調查結果為我們後來的課程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