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我去二聾的時候,教育部要求我們若國家需要隨時回來,可是1961年過後不到兩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也就是“四清”運動就開始了。那時候我作為年輕教師,也是年輕幹部,就被安排下工廠勞動。我到過低壓電器廠,下過郊區的城子煤礦,當過一段時間的工人。1963年“四清”運動正式開始,我又被安排到北京通縣(現在的通州區)的牛堡屯公社於家務大隊搞“四清”。當時我就住在老鄉家裏,與當地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借著這個機會,我開始了解農民,親身體驗了自己要為之服務的人民到底是怎樣生活、怎樣勞動的。接著從1964年到1966年,我參加了順義北小營公社(在公社當工作組組長)、通州高辛莊公社北劉各莊村(工作組長)和後沙峪公社鐵匠營村(在村中當工作隊長)的“四清”運動。當時的教育部被解散了,我們調到高校這件事也就根本不用想了。
這段時間的經曆使我受了不少教育,比如說怎麽做群眾工作。我進中學時就知道要“為人民服務”,可是“為人民服務”到底是什麽,在莫斯科、在北京,我了解不到那麽多。在莫斯科,我不用操心吃喝,在北京城裏的時候,我也基本衣食無憂。可是到了北京的郊區,我才真正了解到,為我們種糧食的那些人是怎麽生活的,糧食是怎麽來的。過去我們都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當真知道嗎?沒有在農村待過、幹過,就不知道。北京市郊區——靠著首都北京——的農民到底是怎麽生活的,農民的日子到底怎麽樣,隻有看過了,和農民一起幹過、生活過了,才知道。
“**”期間,我還被下放到西城區“五七幹校”勞動過。那時種水稻需要到幾裏地外去運沙子、填水坑。當時我推著獨輪車,帶著鐵鍬,從幹校往北,沿著馬路去運沙子,一個上午隻能推一趟。我還到過農村挑水抗旱,一擔水一挑就是二裏地,從這邊打一桶水,到那邊去澆地。這些活都是在那個時候學會的,現在我還可以輕鬆挑起一擔水。北京為2008年奧運會建設奧林匹克公園時,我就幫建築工人們挑過水、修過廁所。“**”期間下放的幹部們都分散在老鄉家幹活吃飯,我們要把糧票和錢交給派飯的老鄉家。哪家農戶被派到這個任務,我們就按規定把糧票給他們,他們做什麽飯都是這個價錢,做好的、不好的都是這個錢。開春的時候糧食不夠吃,我們就吃發了黑的白薯幹。把白薯幹蒸一下,蘸點鹽水,就是一頓飯。這還是在北京的郊區,其他地方是什麽情況,就可想而知了。20世紀60年代的生活真的不敢想象,老鄉種的糧食是給我們吃的,我們的糧票都是老鄉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因此,我們要為人民服務,就要真正了解中國的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