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沙盤遊戲與講故事:想象思維對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影響

自我意識的神經性過程

字體:16+-

現在我們來看看神經可塑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功能和自我意識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大腦是如何產生自我意識的。在神經學上,人對自我的主觀感受並不是一種客觀事物,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神經過程。在這個領域,盡管有著各種存在細微差別的理論和觀點,但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自我意識是一種認知加工(Damasio,2010)。這種認知加工過程涉及我們的信念以及對現實的理解。這個過程讓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體驗,讓我們對體驗做出反應。神經係統科學家安東尼奧·達瑪西奧(Antonio Damasio,2010)說,客觀的自我意識是:

……集中於生命體上的,通過不斷進行的心理整合過程表現出來的,動態神經係統整合過程。(p.9)

達瑪西奧(2010)繼續提出主觀的自我意識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內心自我意象的感受。這種主觀的自我意識產生了我們所說的意識。人的知覺並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而是對通過感覺接收到的不係統、模糊的信息進行積極的構建。當信息輸入時,會產生一個不斷反饋的過程,將輸入的信息與大腦中形成的習慣性期望和信念進行比較。當高功能腦區理解了輸入的信息,它們會將信息反饋至低功能腦區,以確認我們正在經曆的就是我們認為或相信的正在發生的事情。不過,我們經常通過自己的期望或信念更改新輸入的信息。所謂“現實”其實大部分是由我們的期望和信念建立起來的(Blakeslee & Blakeslee,2008)。布萊克斯裏(Blakeslee)說道:

信念在根本上就如同大腦中的細胞一樣有形,因為信念就是在這些腦細胞中產生、儲存的,並隨著新信息的輸入,不斷地更新和鞏固。(2008,loc.669)

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心理研究中心主任、神經係統科學家邁克爾·伽紮尼加(Michael Gazzaniga,1998)將這些信念通過他所說的“解釋者”直接與主觀的自我意識聯係在一起。而“解釋者”是一種大腦功能,它會編織故事來解釋我們的行為。在伽紮尼加看來,正是這種心理能力產生了我們的信念和期待,繼而建立了自我意識。他將意識比喻成管風琴,而自我就好比是演奏師(Boleyn-Fitzgerald,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