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行知生平
(2)陶行知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3)陶行知基本理論的係統概述
(4)陶行知的教育實踐
(5)其作用與影響的曆史
(6)總結
該文旨在引導讀者了解陶行知的思想和實踐。論文從中文原始資料出發進行概述,既梳理出理論的基本特征,又評述各種實際運作。此外還附錄了5篇德譯和3篇英譯陶行知的文章。譯文有一部分是丁本人所譯,一部分是源於別人的譯文(如:內克曼),經他稍加變動後收錄。賴希教授在序言裏稱:“該文是通過中國著名的經典作品作者來介紹該國改革教育潮流的一個開端……它為西方研究者探討研究這位中國改革教育學經典作品的作者奠定了基石。”[199]
賴希還以教育學學者的眼光指出了今後開展陶行知比較研究的必要性和重點範疇:
——更確切地界定陶行知獨特的中國教育理論與杜威教育學的關聯;
——評價陶行知對杜威批判的依據;
——對陶行知的社會教育與改革教育學中其他流派,尤其是與當時的蘇聯模式進行比較;
——陶行知教育學在中國的曆史作用與影響;
——發現其他的中國改革教育學家並與陶行知進行比較,等等。
馬堡大學漢學係女教授餘蓓荷(Monika übelh?r)是一位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專家,對王陽明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不少有關王陽明哲學的專著和文章。其中,1980年刊登在德國學術雜誌《亞洲研究》上的論文《王陽明與儒家教育觀念的解體》[200]有不少獨到的見解。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歐美漢學界出現了一股“民國研究熱”,她也將部分研究轉向民國人物。曾先信奉後背棄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陶行知自然引起了她極大的興趣。在她的動議下,近年來馬堡大學漢學係購置了上百冊陶行知著作和有關書籍資料。自1992年以來,餘蓓荷教授經常在為學生開設的閱讀課上選用陶行知撰寫的文章。她還在1992年為慶賀她的博士導師,著名德國漢學家傅吾康(Wolfgang Franke)教授八十壽辰而出版的紀念文集中,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為新中國擔起半邊責任——婦女在20年代初中國合作運動中的作用》,文中提到了陶行知,並稱其為“獨特的教育家”。[201]此外,她還作為鑒定人之一對本論文進行指導。